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45页).pdf
下载文档
上传人:Le****97
编号:823081
2023-11-27
45页
43.02MB
1、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2021-2035年)年)草案公示草案公示壹总 则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依据 规划作用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基期年是2020年,规划近期目标年是2025年,远期目标年是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范围规划期限道场乡行政辖区范围,总用地面积66.15平方公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最新重大决策部署,按照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等要求,落实上位国2、土空间总体规划对道场乡的有关要求,精细化优化配置国土空间资源要素,提升道场乡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高颜值打造南郊最美第一乡,为实现乡域范围内国土空间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规划原则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原则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与管制相结合的原则规划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年修订)中华人民3、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2年)2.相关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并监督实施的4、意见(浙委发【2019】29号)浙江省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修订版)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分类指南(修订试行)浙江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及审定办法(修订试行)3.相关规划湖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湖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湖州市辖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湖州市吴兴区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吴兴区全域发展规划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规划成果 资源本底 乡镇区位环境 社会经济与人口概况贰资源本底与规划基础资源本底道场乡国土空间用地现状图乡域范围内现状国土开发强度为15.80%。道场乡域范围内有着“五山一水四分5、田”的自然山水本底,乡镇西南部、中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北部和东南部以水网平原为主。现状建设图图 例例区位条件道场乡位于湖州中心城区南门地区,全镇东邻和孚,南接东林、菱湖,西依妙西,北片是湖州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南片是湖州中心城区的休闲假日花园和重要生态屏障。社会经济与人口概况2020年底,乡域范围内常住人口规模16229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完成市财政总收1.45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9亿元,增长181.2%。人口概况经济发展 定位愿景 发展目标 发展策略叁规划目标定位与策略定位愿景人文道场 富美南郊美丽宜居的风情旅居小镇国家级森林公园科教基地全域美丽乡村6、振兴示范区诗画江南精品文化展示区发展目标初步建成景乡互促的风情旅居小镇“两山”转化通道初步确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域美丽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成效,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宜居水平显著提高。2025高水平建成全域美丽的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清气顺,资源利用绿色高效,现代服务便捷高效,“山水文绿”资源有机融合,成为推动乡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打造为乡镇级“两山”转化实践成功的标杆。2035高质量建成“两山”转化实践示范乡镇乡村全面振兴,道场全域深度融入湖州中心城区,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成为山水清丽、景城互促、绿色活力的美丽宜居典范。2050发展策略l 城乡统筹战略发挥7、好城市南门区位优势和南郊生态人文价值,全面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格局,积极承担健康人居、休闲度假、文化展示等功能,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打造湖州中心城区“休闲假日花园”。l 空间优化策略坚持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将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主要落位于浮玉和施家桥片区,形成重点突出、功能明确的多个次区域发展组团;形成总量管控、增减挂钩、有保有压、集聚适度的乡域空间格局。发展策略l 产业提级策略培育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旅产业深度结合,引导农业规模化、景区化和休闲化;引导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着力培育科技化助农产业和二三融合产业;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并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培育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l8、 乡村振兴策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育优质人口,拓展就业渠道,提高乡域服务人口,促进村民就地就业;振兴乡村产业,加大现代农业、现代休闲服务产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经济等建设投入;整治乡村风貌,高标准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和美丽田园建设。发展策略l 生态保育策略优化乡域三生空间格局,守牢生态底线,严格保护好乡域内的山水林田草资源;大力治水、治气、治土、治矿,全面修复矿山、受损林地和耕地,有序开展公墓区整治。l 品质提升策略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治低效空间;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织补蓝绿空间网络,完善各类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构建15分钟、5-10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美丽宜居9、服务环境;挖掘、保护和展示利用乡域特色资源价值,彰显生态宝库、菰城文明、诗画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 三条空间控制线落实 镇村体系规划肆国土空间保护利用规划构建“一主一副两轴五区”的全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一主:施家桥集镇发展核心一副:浮玉发展副中心两轴:村镇集聚发展轴、东苕溪生态休闲发展轴五区:北部城市居住生活片区、金盖山旅游休闲片区、北部乡村振兴发展区、施家桥综合服务片区、南部乡村农文旅发展片区道场乡全域空间结构规划图打造“一心、两区、四点”的农业发展格局一心:以施家桥集镇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交易平台两区:北部粮食种植区、南部休闲农业发展区四点:分别在道场浜村、菰城村、施家10、桥村和红里山村建设农业服务节点。道场乡农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形成“一核、多脉、两片”的生态保护格局一核:浙江梁希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为主的生态核心多脉:以东苕溪、頔塘、菱湖塘、三世河等为主的生态保护脉两片:梁希森林自然公园保育片、红里山西部山林保育片道场乡生态空间布局规划图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严格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道场乡域内的城镇开发边界主要分布在城南浮玉片区和施家桥集镇,城镇开发边界的总面积为4.40平方公里,是未来道场乡城镇建设的核心承载空间。开发边界内的用地严格按照“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控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或“指标约束+分区准入”的管11、控方式。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原则细化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按照集聚集约绿色发展的要求,将散布在乡域范围的零散的工业或者低小散的小微企业撤并或者引导入园;将高等级基础设施,如沪苏湖铁路、220kV以上高压线、川气东输燃气管线管控范围内的零散村庄进行撤并,引导村庄集聚发展;将部分闲置的村庄建设用地积极盘活,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确保乡村新经济业态发展空间落地,助推乡村振兴。加强集聚集约绿色发展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一心:施家桥集镇发展核心两轴:沿104国道发展轴、沿菰城大道发展轴两片:施家桥生活服务发展片、工业园区发展片优化形成“一心、两轴、两片”的用地布局结构道场乡集镇空间结构规划图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三条空间12、控制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须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规划总面积4.74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图图 例例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三条重要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道场乡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图永久基本农田三条空间控制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是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道场乡的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位于菰城村和红里山村,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图图 例例道场乡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图生态保护红线三条空间控制线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一定时期内指导和约束城镇发展,在其区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开发建设,重点完13、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乡域内的城镇开发边界主要位于浮玉片区和施家桥集镇,总面积4.40平方公里。城镇集中建设区城镇弹性发展区图图 例例道场乡城镇开发边界规划图城镇开发边界镇村体系规划道场乡镇村体系规划图构建“1+1+3”的镇村体系落实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发展要求,构建“城市社区-集镇-居民点”三级镇村空间体系。规划至2035年,形成“1+1+3”的镇村空间体系,即1个城市社区,1个集镇,3个中心村居民点。道场浜村菰城村红里山村浮玉城镇社区集镇社区城市社区中心村图 例 综合交通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圈规划 国土安全与综合防灾伍支撑保障体系规划打造外联内畅、高效绿色友好的交通体系综合交通规划水14、运航道规划有3级航道长湖申线和湖嘉申线、4级航道杭湖锡线和东苕溪线。铁路沪苏湖高铁和湖杭高铁:落实上位规划对沪苏湖高铁沿线地段用地布局及空间管制要求,确保高铁廊道沿线安全。区域公路落实湖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有关要求,优化乡域对外交通设施体系:严格保护宁杭、申嘉湖2条高速廊道;保留104国道,新建318国道市区改线段;保留湖山大道、二环南路和杭长桥南路。打造外联内畅、高效绿色友好的交通体系综合交通规划镇村道路结合规划农村居民点,重点加强镇村之间、景城之间的交通联系,改造优化以菰城大道、东苕溪路等现状各级通村、通景公路,以进一步改善镇村交通条件。以城镇道路建设标准,健全完善浮玉-谢家山片区、施家桥集镇15、城镇路网体系。慢行交通与居住生活需求相结合,完善日常镇村慢行系统;突出山水特色,构建东苕溪滨水沿线与南郊山林古道相结合的休闲慢行体系;注重慢行体验,完善特色绿道服务设施。构建“三横三纵”的乡域交通体系综合交通规划道场乡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图三横:二环南路、申嘉湖高速、318国道三纵:杭宁高速、杭长桥南路-104国道、湖山大道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其他干线公路航道高速立交高速出入口城镇村道路图图 例例构建城镇-乡村两级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场乡国土空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城镇社区生活圈:浮玉片区紧密结合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在浮玉片区重点构建1个15分钟和1个5-16、10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服务周边城镇居民。乡村社区生活圈:在施家桥集镇构建乡集镇层级社区生活圈,满足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的各类服务要素。在道场浜、菰城村、施家桥集镇南部和红里山分别建立村/组层级社区生活圈,村/组层级社区生活圈按照15分钟步行可及服务标准来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落实吴兴区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规划乡域共布局中小学3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2所。加快乡镇医疗卫生建设,基本形成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两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生活圈要求和标准分级配置文化活动设施,完善乡镇级-社区级文化设施,实现文化惠民。打造家门口的休闲健身场所,着力完善室外体育设施、健身场地和17、城乡休闲绿道。结合医院配置养老设施,完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完善乡镇养老院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重点针对“一老一小”,提升完善乡域公共服务设施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文化惠民体有 康健老有颐养构建现代化安全韧性的市政设施体系国土安全与综合防灾落实上位规划,对接给水、污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十四五重大项目,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提质扩面。给水排水燃气电力信息加强原水管道建设,形成优质水源引水、东苕溪应急后备补水的水源结构;构建区域供水干管主供、乡镇输水干管互补的供水模式。优先采用前沿的净水技术,扩容提升道场污水处理厂;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新建南部污水处理厂,服务中心城区污18、水处理需求。保护川气东送、杭嘉线、杭湖线特高压天然气廊道;保护金嘉湖输油管道;优化次高压、中压燃气管网,实现天然气村村通。保护乡镇内各级高压线廊道,引导电力廊道集中布线;优化各级变电站布局,加快城乡农网升级改造。构建高速、安全、互通互联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乡镇光纤入户,城区、集镇、景区景点及主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环卫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行政村100%;建立餐厨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及统一收运机制,餐厨垃圾经收集后运送至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统一处理;加强污水污泥处置,污水厂污泥处置率达到100%。提高现代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打造安全韧性乡镇构建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可综19、合应对的综合防灾体系,全面提升乡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整治乡镇防洪圩区,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优化应急保障及避难疏散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健全火灾防护体系,提升消防防护水平,完善消防设施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落实人防规划的各项设施。加强乡镇传染病防治的执法监督,优化防疫设施布局。健全综合防灾体系整治完善综合防灾设施完善乡镇消防体系加强乡镇的人防设施建设落实乡镇的防疫要求国土安全与综合防灾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城乡风貌提升 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陆魅力彰显与整治修复历史文化保护落实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要求,系统保护辖区内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古村类不可移动文物类浙江省文物保护20、单位2处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文物保护点3处浙江省传统村落菰城村保护框架保护内容保护要求保护村庄原有格局和历史风貌,对村落中的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和保护,保护村内的古桥、驳岸、街巷、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加强传统文化传承。(1)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为准。(2)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一切修缮和新的建设行为均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行。(3)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4)已登记公布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应21、及时编写资料档案,设立保护标志。价值较高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应报请各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三普登陆点60处图 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传统村落道场乡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图历史文化保护严格保护与展示利用多层次、多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道场乡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浙江省传统村落1处。因地制宜,加强对乡域内文保资源的展示利用,鼓励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申报为更高等级文物。诗画文化城建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稻作文化丝绸文化城乡风貌提升城乡风貌分片区指引22、以“融城门户”为主题,提升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休闲宜居服务水平。城南片区以“水乡诗画”为主题,积极拓展农艺、文创产业,构筑“小桥、流水、人家、雨巷”的烟雨江南田园观光组团。钱山下片区以“菰城遗韵”为主题,依托下菰城遗址、南郊风景区等资源,打造品质旅游度假区。菰城片区以“田园漫居”为主题,优用山水生态格局,提升“山环水绕、阡陌纵横”的原生态美好生活场景。施家桥片区以“生态保育”为主题,优化山林环境,维护好生态本底资源。南部山林片区城乡风貌提升构建“一轴三点五片”的城乡风貌格局道场乡文化魅力体系展示图城南融城门户片钱山下水乡诗画片菰城遗韵发展片施家桥田园漫居片南部山林生态保育与休闲发展片重要景观节点23、重要景观节点重要景观节点一轴:东苕溪魅力展示轴三点:分别以下菰城村、梁希森林公园和施家桥休闲田园为中心的景观节点。五片:分别形成城南融城门户片、钱山下水乡诗画片、菰城遗韵片、施家桥田园漫居片和南部山林生态保育与休闲发展片。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针对粮食功能区等重点区域,通过农用地综合整治促进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集中连片,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泵站沟渠、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工程建设,完善设施粮田和设施菜田的灌溉、排水和降渍能力,全面提高农用地基本生产功能。耕地功能恢复工程审慎稳妥实施耕地功能恢复,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粮食安24、全底线。建设用地复垦工程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引导,将铁路、高等级高压电线和燃气管线管控范围内的村庄进行撤并,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零星破旧的村庄建设用地复垦。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通过实施“百千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耕地布局。农业空间综合整治修复国土空间整治修复水体综合整治与修复工程重点对頔塘、东苕溪、菱湖塘、三世河等重要河道水系进行严格保护,对穿过城区、集镇及居民点的部分河道进行修复和疏浚,设置驳岸、植栽、滨水步道等,使水系两侧成为游客驻足、居民休闲的重要空间,创造生态优良绿色环境。森林和矿山综合整治与修复工程重点对道场乡域内的国家级、省级25、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林地进行严格保护,并对其内的林木进行林相修复整治。坚持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景则景,因地制宜推进既有矿山及山体创面修复整治,进一步改善道场乡的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综合整治修复国土空间整治修复城镇低效空间整治修复闲置用地再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改造,将乡域内的闲置用地,分别采取拆除重建改造、局部改造、有机更新等手段,结合村庄产业发展需求,提高闲置用地的利用效率。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整治城南地区内“低小散”、“脏乱差”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入园,促进集中布局、集约用地。加快推进施家桥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进新的生产模式,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退二进三,开展工业26、用地功能置换,强化功能用地适度混合,精明利用产业空间。单元划分方案 单元管控传导柒详细单元划分与控制单元划分方案依据上位规划确定的单元划分方案,道场乡与湖州中心城区统筹划定详细规划单元,具体涉及老城区单元、西南单元、浮玉单元和道场山单元4个城镇单元,及1个乡村单元红里山单元。单元管控指导 明确每类单元的功能定位、规划人口、单元面积、建设用地面积、重要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和重要基础设施配建标准,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紫线、蓝线、绿线、黄线、橙线的空间落位与管控要求进行管控。单元类型单元名称功能定位城镇单元老城单元居住生活、公共服务、休闲旅游西南单元居住生活、公共服务、产业27、发展浮玉单元居住生活、公共服务道场山单元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环境保护红里山单元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乡村单元道场乡详细单元划分一览表 加强规划传导实施 加强与市级数字化治理平台的衔接 加强规划成果的动态维护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捌实施保障措施有序推进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和土地综合整治,分解落实上位总体规划方案要求,确保项目有序、分布实施。加强规划传导实施加强与市级数字化治理平台的衔接加强与市级数字化治理平台的衔接,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用,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推动规划实施与动态优化。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估,实施规划成果常态化动态维护。加强规划成果的动态维护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强化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建立规划实施考核问责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导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