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115页).pdf
下载文档
上传人:l**
编号:671214
2023-06-09
115页
89.98MB
1、上海市绿化委员会2022 年 11 月公园城市SHANGHAI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PARK CITY 上海市规划建设导则公园城市SHANGHAI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PARK CITY 上海市规划建设导则上海市绿化委员会2022 年 11 月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和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生态空间系统更加完善,宜居宜业魅力充分彰显,基本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超大型美丽城市。至 2025 年,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公园2、城市治理取得突破,生态价值转换效益明显。公园数量从 406 座增加到 1000 座以上,森林覆盖率从 18.49%提升到 19.5%,市域绿道总长度达 2000 公里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 55%,综合物种指数达到 0.6,除动物园、植物园等专类园以及古典园林外的公园原则上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开放度明显提升,创建一批公园城市示范区域。至2035年,公园城市基本建成,城市有机更新,公园最宜休憩,优美环境人人享有,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生态效益充分彰显。生态空间占比达到 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3%左右,市域骨干绿道长度达到 2000 公里左右。推动有条件的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3、属绿地全面开放共享,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率达到 50%,市民对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满意度显著提升。Vision目标愿景(1)本市城乡公园体系中各级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以及市域范围内各类空间区域,包括上海市主城区、新城、新市镇等城市开发边界内的街区、社区、校区、产业园区以及乡村郊野地区等空间,宜参照本导则开展规划编制、设计、建设与管理工作。(2)本 导则 未涉及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本市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3)本导则的相关准则和导引,通过控详编制、土地出让前评估等方式,明确具体地块的管控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作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Scope适用范围引言Perface坚持全民共建,全4、民共享。坚持公园的公共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全面开放,发挥政府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建设运营的多元模式。坚持无界融合,无界创新。贯彻“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想,通过政策协同与创新,推动一体化规划设计,促进公园形态与全域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强化各类城市功能的空间复合,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体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Principle工作原则(1)明确公园城市规划与建设标准。以开放共享、功能融合、空间提质为导向,明确各级公园和城区、街区、社区、校5、区、产业园区以及乡村郊野地区内各类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标准。(2)指导各类城乡区域的建设实施。确定城区、街区、社区、校区、产业园区以及乡村郊野地区等各类城乡区域中的公园城市建设关键指标与相关创建要求,指导建设实施。(3)推动各类绿色开放空间的共建共享与运营维护。充分调动市民以及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到各类绿色开放空间建设中,围绕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维护运营等方面,推动城乡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Goal工作目标坚持全域公园,全面提质。以建设“公园中的城市”为理念,按照既有绿色又有彩色,既有绿化又有文化,既有森林又有园林,既可视又可达的要求,全力增加绿开放空间,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02Park6、+2.1StrengthentheUrbanParksServiceFunction2.2HighlighttheRuralParksCharacteristics.09.27.02.03.041.1ParkCity1.2ShanghaiParkCity1.3ConceptandGuidance01Towards a Park City03“+Park”3.1DiverseandVibrantParkStreets3.2CozyandWelcomingParkCommunities3.3CulturalandSmartParkCampuses3.4OpenandIntegratedInnova7、tionParks3.5Multi-complexEcologicalCountryside.39.57.65.73.83Perface04Implemention and Assurance4.1ReinforceLeadershipofCollaboration4.2ImproveCoordinationandLiability4.3GuidePublicEngagementandParticipation4.4BolsterDynamicMonitoringandManagement4.5PromoteImplementationandEstablishment.94.94.95.95.8、96Appendix.98CONTENTS目录02“公园+”推进全域融合的公园建设2.1 强化城区各级公园的综合服务功能2.2 彰显郊野地区各级公园的生态人文特色.09.27.02.03.041.1 公园城市1.2 上海建设公园城市1.3 理念与导向01建设公园中的城市03“+公园”完善绿色开放的城市空间3.1 多元活力的公园街区3.2 舒适温馨的公园社区3.3 人文智慧的公园校区3.4 开放融合的创新园区3.5 多元复合的公园乡村.39.57.65.73.83引言04实施保障4.1 加强组织领导与分工协作4.2 完善政策协同与机制保障4.3 引导共建共治与公众参与4.4 强化动态监测与智慧管9、理4.5 推动建设实施与创建工作.94.94.95.95.96附录.981.1 公园城市1.2 上海建设公园城市1.3 理念与导向Park CityShanghai Park CityConcept and Guidance01建设公园中的城市Towards a Park City0201建设公园中的城市Towards a Park City1.1 公园城市Park City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同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10、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公园城市”,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突出“公”的属性,按照“园”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融合生态、生活、生产功能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公园城市”在空间上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强调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形态,是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理念转变。公园城市的价值生态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区域微气候增强城市的韧性人文价值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社会价值增进社会交往激励公众参与普惠民生福祉生活价值促进户外休闲鼓励体育锻炼有益心理健康美学价值丰富都市景观展示历史文化彰显城市风貌经济价值促进周边消费激发商业活力提11、升物业价值公园城市的价值 031.2 上海建设公园城市Shanghai Park City上海,是一座人民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经济、人口、空间高密度发展的超大型城市。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传承。以 1928 年 7 月 1 日上海外滩公园的正式向全民开放为开端,从“延中绿地”的城市环境提升到“外环绿带”的城市蔓延控制,从“郊野公园”的城乡空间融合到“一江一河”的城市空间贯通,上海的公园建设始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立足新时代的更高起点,公园城市建设是上海延续公园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在超大城市高密度发展以及资源12、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上海正面临着发展转型、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对标国际大都市的最高标准和最新理念,上海应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面向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体现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注重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助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强化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更是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创新实践。我们应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积极破解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瓶颈,不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的新实践。我们要让绿色成为城13、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把最好的城市资源留给人民,使城市更加包容开放、富有活力、充满温度,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建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园城市。04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全域绿色开放空间建设为基础,以全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目标,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维等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以“公园+”和“+公园”为主要抓手,促进城市各类空间的开放、共享、提质,强化“公园”与“城市”的无界融合。公园+推进全域融合的公园建设“公园+”,是以全域绿色开放空间为主体,体现城市、乡村各级公园的差异化,强化多层次、一体化的14、体系建设,融入各类城市功能,满足市民的多元休闲需求,结合生态化、智慧化、开放化的空间特色,推动“公园”的整体品质提升。城区各级公园强化城区各级公园的综合服务功能+郊野各级公园彰显郊野地区各级公园的生态人文特色+全域化覆盖融合化布局多样功能人本设施开放共享特色场景智慧互动郊野型特色生态型服务生态化特色一站式功能互动体验自然生境智慧服务1.3 理念与导向Concept and Guidance 05+公园 完善绿色开放的城市空间“+公园”,是以城市街区、社区、校区、产业园区以及乡村郊野地区为主体,体现各类城市区域的特色,通过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推动城市绿线、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地块边界线等各15、种城市空间管理边界的内外融合,推动全年龄友好、全时段开放、全季节宜人的场景营造,建设形成公园中的街区、社区、校区、园区与乡村。+街区多元活力的公园街区一体化空间慢行网络特色节点开放绿色滨水活力游憩服务人文底蕴功能复合+社区舒适温馨的公园社区林荫网络邻里空间共建共享舒适宜人亲民便利全龄友好+校区人文智慧的公园校区优美环境活动功能科普场景无界开放活力多元智慧科普+乡村多元复合的公园乡村生态网络乡村基底乡土文化蓝绿融合生态宜居活力兴旺+园区开放融合的创新园区绿化网络产城配套创新服务绿色低碳产景融合活力开放2.1 强化城区各级公园的 综合服务功能2.2 彰显郊野地区各级公园的 生态人文特色Streng16、then the Urban Parks Service Function Highlight the Rural Parks Characteristics 02“公园+”推进全域融合的公园建设Park+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ly Integrated Park 082.1 强化城区各级公园的综合服务功能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Service Function of Urban Parks 09 城区内应逐步完善各级公园的服务品质,提升大型节点城市公园的生态与休闲品质,强化城市(级)公园与各类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融17、合。提升社区(级)公园的覆盖水平,与社区服务设施结合设置,满足日常休闲需求。强化口袋公园的就近服务,作为各级公园的有效补充。社区(级)公园是指开发边界内对应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面积约 3000 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宜 500 米的,为社区邻里提供交流互动、休憩娱乐的社区级公园。城市(级)公园是指能满足市域居民日常及周末休闲需求,融合文化艺术、运动健身、家庭休闲等功能,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面积在 10 公顷以上的城市级公园。口袋公园是指小面积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提供自然的表面和有遮荫的地区,方便休憩、玩耍和娱乐。1地区(级)公园是指以服务一定地区内的居民,根据居民活动需求布局18、,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面积 4 公顷以上、服务半径宜 2 公里的地区级公园。上海城区公园主要类型上海市域主要城市公园布局图图 2.01 1各级公园标准参照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中城乡公园体系的标准与要求。102.1.1 规划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Improve the Park System with Full Coverage完善全域覆盖的公园体系服务覆盖 推动市域大型城市公园东西南北中均衡布局,实现城市范围内各级公园的全域覆盖。城市(级)公园公园类型城市(级)公园服务于上海市域居民,满足日常及周末休闲需求,融合文化艺术、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各19、类功能。城市(级)公园应结合环城生态公园带、产业成片转型区域、新城中心以及南北转型区域布局,确保在市域范围内布局的均衡性。规划指引地区(级)公园地区(级)公园服务于一定地区内的居民,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在中心城范围内地区(级)公园应按照 2 公里服务半径进行布局,郊区范围内每个新市镇应至少布局一处地区(级)公园,打造“一镇一园”。社区(级)公园对应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要求,服务于社区居民,为社区邻里提供交流互动、休憩娱乐的场所。社区(级)公园应按照步行 15 分钟范围(500-1000 米)可达的要求进行布局。社区(级)公园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服务于社区居民,是城市各级公园服务覆盖的有效补充。20、口袋公园宜结合绿地、街头广场、公共设施等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在各类规划编制中,应合理布局城市(级)公园、地区(级)公园、社区(级)公园、口袋公园,满足各级公园的服务覆盖要求。112km1km500m城市(级)、地区(级)和社区(级)公园步行可达示意图图 2.02 社区(级)公园地区(级)公园城市(级)公园突出融合布局的公园形态Highlight the Integrated Layout of Parks图 2.03 上海市环城生态公园带示意图推动各级公园与城市功能融合布局,在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突出融合化的空间布局特征。城市(级)公园宜结合重要城市功能区融合布局。城市(21、级)公园宜结合城市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新城中心以及大型交通枢纽地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布局,并与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相融合,为城市的多样化休憩活动提供空间。融合布局12松江新城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以华亭湖为核心,融合公园布局了包括天主堂、会展中心以及大学城等功能。图 2.06 奉贤新城金海湖公园:金海湖(又名上海之鱼)公园周边布局建设了九棵树艺术中心、奉贤规划资源展示馆、雕塑艺术公园及酒店等多元功能。图 2.04 图 2.05 南汇新城环城公园带:滴水湖一环二环公园带融入文旅、体育、教育、医疗、商业等多种服务功能,让公园环境与城市功能相得益彰。13嘉定新城远香湖中央活动区:融合城市公园、大剧院、图22、书馆等功能,是嘉定新城的“城市会客厅”。图 2.07 图 2.08 青浦新城夏阳湖公园:公园以湖体为中心,在周边布局博物馆、图书馆、医院及商业中心等服务功能。城市(级)公园宜与大型基础设施结合设置。城市(级)公园可结合变电站、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轨道交通车辆停车场、车辆段等大型基础设施进行布局,通过大型基础设施的地下、半地下设置,并在地面开展公园建设,形成城市绿色融合发展的示范空间。地区(级)公园宜与各类功能用地融合布局。地区(级)公园宜与文化、体育、商业办公、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街坊内临近布局,开展一体化规划设计,根据实际需求可通过混合用地形式进行布局,并推进地下半地下空间的23、复合使用。复合利用公园绿地与各类用地混合示意图图 2.09 14案例:世博文化公园世博文化公园目前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绿地。世博区域的后续开发将结合商务办公、总部经济,同时集聚演艺、会展、酒店、餐饮、娱乐、体育、滨江生态等众多产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公园形成以上海歌剧院为中心的人文艺术区,以四座场馆为中心的世博环区,以温室为中心的自然生态区的三大组团。15体育功能:加强各级公园中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体育功能的活动场地宜结合广场、活动草坪等开敞空间集中设置,配置市民健身活动设施、休憩设施,倡导设置非硬化的运动场地,可通过景墙及微地形和高差变化实现动静分区。案例:普陀区百禧公园百禧公园位于曹杨24、新村东部,北邻曹杨路、南接中山北路,被重新规划建设的百禧公园是一座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公园北段设置了下沉 0.9 米的多功能场地,利用桥下立体空间设置运动场地,为孩子和年轻人提供了运动场所和设施。文化功能:加强各级公园中文化空间建设。挖掘公园绿地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结合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打造多元丰富的文化展示与活动空间,可结合植物景观、雕塑小品及硬质铺装等景观要素强化文化要素的表达。科普教育功能:加强各级公园中科普教育空间建设。可以结合森林、湿地、生物栖息地等自然生境资源,设置科普标识、自然教室等环保科普教育空间或者结合公园相应主题进行专题科普空间建设。Diversif25、ied Function Integration多样化的功能融合结合公园特色,加强体育、文化、科普、安全等各类功能,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公园建设,强化公园绿地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以及公园绿地内历史建筑的功能植入。2.1.2 建设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城区各级公园宜与体育、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融合设置。社区(级)公园宜结合公园特色,配置体育、文化、科普教育等特定类型活动场地;地区(级)公园宜配置多元功能的综合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占地面积的规模应控制在公园绿地面积的 10%以内;城市(级)公园宜配置满足体育、文化、科普教育等特定功能的室内活动场馆,单个场馆占地26、面积不应大于公园绿地面积的 0.5%,超出部分在控规图则中明确。功能融合+体育16案例:黄浦区民防苑公园通过紫色系游园步道分隔出五个独立的半包围空间,加入特色游戏、绘画场地等形成“鸣、走、藏、消”和游乐园五处特色空间,将民防知识穿插于公园的细节中,传递着这座城市的安全和温暖。案例:苏州河滨水景观空间苏州河滨水空间将苏州河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种植池细部设计进行文化元素表达,叙述苏州河历史文化故事,延续城市文脉。按照韧性城市及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推进公园建设。在公园集中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强竖向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提高城市韧性。严格按27、照区域雨水排水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相关要求,统筹落实好雨水调蓄设施布置和配建以及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景观水体等调蓄设施,确保特大暴雨期间城市安全。在公园建设中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生态沼泽地生态沼泽地雨水花园屋顶收集径流收集主要河道图 2.10 雨水排放示意图+文化+科普海绵城市 17案例:南汇新城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星空之境公园承担了临港新片区的“肾脏”功能,设计了不同形式会呼吸的“海绵”,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必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公园建设宜与防灾避险功能相结合。20 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可布局中期避险功能,其有效避险区域面积应大于 40%;1 公顷以上的公园28、绿地可布局短期避险功能,其有效避险区域面积应大于 40%;0.2 公顷以上公园绿地可布局紧急避险功能,其有效避险区域面积应大于 30%2,宜结合广场、草坪等开放式场地布局。2 具体建设要求参照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执行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宜结合配套服务功能复合利用。城市公园、地区公园在建设中宜结合地下空间布局停车场、文化体育场馆、商业空间等配套服务功能。鼓励通过分层出让等方式,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时提升公园绿地的空间利用效率。新建公园绿地的地下空间利用参照上海市新建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开发相关控制指标规定执行。地下空间布局示意图图 2.11 防灾避险 地下空间 +安全29、18案例:1908 粮仓1908 粮仓曾是杜月笙私人粮仓,前身是建于 1908 年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如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新生的粮仓通过外立面和内部空间的还原,引入了书店、八号桥艺术空间等文创功能。User-friendly Facility Configuration人性化的设施配置结合全年龄人群需求配置游憩活动设施,预留多元灵活的活动场地,强化各类功能设施的复合建设与使用。城区各级公园应结合全年龄活动需求优化提升游憩活动设施。结合社区人口结构特征,根据老年人、青少年、幼儿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针对性的设置活动场地和设施。3000 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应优先满足老年人与儿童活动需求,4 30、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宜满足全龄活动需求,每处集中活动场地面积宜大于 400 平方米。口袋公园宜结合自身需求,优先配置老年人与儿童活动场地。公园绿地中的保留历史建筑宜根据周边活动需求植入多元功能。对公园绿地中的保留历史建筑,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商业、休闲等多元功能,强化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全龄活动 案例:嘉定区南翔生态公园嘉定南翔水生态公园坐落于南翔镇顺丰路,占地面积 11.32 公顷,绿化率接近 60%。绿地之上是水系公园,之下则是污水处理厂,“上园下厂”的设计模式,不仅改善了环境,也传递着绿色环保理念。公园内的用水采用生态可循环方式,由污水厂处理后达标的高品质中水回用来31、补充整个内部水系和生态湖用水。19青少年活动场地:宜结合球类活动、轮滑场地等体育运动场地综合配置,应与幼儿和儿童、老年人活动场地分区设置。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1-3 岁幼儿应以安全性高的活动场地为主,铺装材质柔软,方便家长看护,空间相对围合;3-5 岁儿童宜考虑部分单独活动场地,配置家长休憩设施;5-10 岁儿童宜增加独立参与的活动设施,以及与家长共同参与的互动性设施,配置家长休憩设施。藤蔓帐篷沙坑藤蔓通道木桩地形游乐水游乐沙坑感知乐园学步墙1-3 岁儿童设施参考图 2.12 5-10 岁儿童设施参考青少年活动设施参考3-5 岁儿童设施参考图 2.13 图 2.14 图 2.15 老年人活动场32、地: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健身活动与休憩空间。设计上应体现适老性,满足无障碍需求,尽量减少高差、避免汀步、采用防滑铺装材料,合理设置休憩设施与卫生间密度。植物配置上应满足夏季遮阴,冬季采光的需求。老年人活动器械选型参考图 2.16 按摩步道太极广场休息区乒乓球桌篮球场滑板场20图 2.17 松江社区公园改造图 2.18 奉贤和合社区公园城区各级公园应结合居民日常需求预留多元灵活的社区活动场地。在各级公园建设中,结合居民日常交流需求,应布局建设灵活的多功能场地,按需布置临时性设施,为各类活动开展提供可能。公园绿地中的公共设施宜结合各类服务功能复合建设与使用。鼓励公园内的各类服务设33、施和场馆建设兼容设置,按需复合体育、文化、科普、商业等多元功能。上海九子公园纸鸢屋驿站功能复合 灵活布局 图 2.19 21方式一方式二方式三Open Park Construction开放化的公园建设加强开放化的绿地建设与改造,彰显公园的公共开放属性,打造视线通透、便捷可达、功能交融的绿色开放空间。公园绿地开放化改造示意图图 2.20 公园绿地应向全社会开放并积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引导新建与已建的各级公园逐步实现对全社会的开放共享,与周边设施环境相融合。新建公园:引导规划新建的各级公园全面开放。已建公园:推动已建成的各级公园全面或部分开放,与周边各类设施空间融合连通。推动各级公园进行开放化改34、造,通过围墙拆除、退界、降低等改造方式,加强公园内外的视线通透,减轻空间阻隔感,提升绿化感知度。融合共享 22Unique Scene Creation特色化的场景营造强化公园主题特色,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各类生境营造。深入挖掘公园文化特色,建设富有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的公园场景。城区各级公园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城市各级公园建设过程中,加强利用地形设计手法,强化多样生境类型营造,提高野生动物偏好利用的乡土植被比例,在公园内形成具有特色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图 2.21 生物多样性 鼓励城区各级公园突出主题创意设计与特色活动品牌。鼓励城区各级公园依托周边院校资源,推动主题创意设计35、,融合本地文化,体现音乐、戏曲、文化、艺术、体育等主题功能。注重各级公园功能活动的拓展,通过与院校合作,让公园成为院校活动开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艺术享受,打造特色活动品牌。主题特色案例:徐家汇公园音乐品牌徐家汇公园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充分利用“百代小楼”等文化地标,打响了公园音乐品牌,举办以古典音乐、红色音乐为主题的“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打造“海派音乐主题体验区”。23城区各级公园宜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打造各类文化场景。鼓励各级公园增加文化展示空间,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要素,结合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多元文化活动需求,通过景观小品、人文景观墙、植物配置等景观营造方式,提36、升文化特色。文化特色 闵行区梅陇镇党建公园图 2.22 世博文化公园申园图 2.23 徐家汇公园图 2.24 24城区各级公园宜结合区域特点突出植物配置特色。城区各级公园在充分考虑上海地域植物特点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公园的功能与主题需要,突出配置能体现植物自身特点的绿化场景,有针对性的提升彩叶、观花等适生彩化植物的应用比例,加强植物空间的季节性和观赏性,营造对市民和游客富有吸引力的植物场景。植物特色 早春的顾村公园樱花国庆节的杨浦滨江粉黛乱子草四月的嘉定紫藤园图 2.25 图 2.26 图 2.27 25专栏:智慧活动设施动感单车智能健身仓智慧跑道压力感应地板智能座椅城区各级公园宜结合具体需求完37、善智慧化的公园管理系统。在各级公园内可适当设置视频监控,以及公共广播、综合管网、能耗管理、设备管控、环境监测、客流分析、无人信用零售、智慧展厅等智能设施,提升公园管理水平,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智慧管理 Intelligent Interactive Service智慧化的互动服务强化智慧化服务,通过创新创意的智慧化手段,提升公园的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游憩互动体验。城区各级公园宜结合高新技术加强公园科普设施建设。鼓励通过引入物联网、地理信息、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增加游客在公园内的互动体验环节。宜设置各类植物铭牌,实现“树木可阅读”。“树木可阅读”智慧科普 图 2.28 262.2彰显郊野地38、区各级公园的生态人文特色Highlight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arks 27郊野公园和乡村公园建设应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基础上,重点突出本土生态人文特色,融合生态自然体验、休闲游憩、乡村产业、乡村公共服务等功能,统筹各类生态要素,提升服务品质。郊野公园是指面向上海大都市圈以及长三角区域,以生态涵养、生态屏障、远足度假和体验自然野趣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级公园。面积 400 公顷以上,一般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体现为森林型、湿39、地型、田园型等形式。乡村公园是结合林地、水系、田园等自然资源,服务于城乡居民的日常以及周末、节假日休闲游憩需求,依据不同的服务主体,承载旅游、休憩、健身、文化等活动功能的乡村绿色开放空间。上海郊野公园布局图上海郊野地区各级公园主要类型图 2.29 282.2.1 规划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Highlight the Features of Rural Space彰显郊野型的空间特色推动郊野地区公园建设,结合自然基底条件,加强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彰显乡村风貌特征。郊野地区公园布局应突出生态本底的特色,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郊野地区的公园规划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40、度,强调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在郊野地区公园设计中应突出乡土生态特色,避免采用城市公园的设计手法、建筑材质以及景观设计方式。生态特色图 2.30 上海青西郊野公园图 2.31 金山漕泾镇“藕遇”乡村公园 29郊野地区应结合生态资源特色以及服务人群特征分类开展公园建设。郊野公园应结合市域重要生态空间布局,注重其中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综合统筹,加强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乡村公园应体现森林、湿地、田园等生态资源特色,并结合乡村日常休闲功能进行布局。多元布局郊野公园公园类型结合市域生态网络空间布局建设“三生融合”的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应结合生态间隔带、生态走廊以及重要生态资源进行布局,面积不小于441、00 公顷,突出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综合布局要求,体现上海乡村郊野地区的风貌特色。加强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郊野地区敏感脆弱的湿地、森林、生物栖息地等自然资源以及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等历史文化资源,应按照相关规划和条例要求予以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发掘生态、文化特色,融合休闲游憩、自然教育、文化展示等功能,探索特色资源的合理利用。鼓励已建成公园开展生态修复和栖息地营造,提升公园生态品质。规划布局多层次、特色化、全覆盖的乡村公园体系。围绕水、林、田等特色生态资源,服务城乡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规划布局千亩园(大型乡村公园)、百亩园(中型乡村公园)、一亩园(小型42、乡村公园)等不同规模的乡村公园,作为郊野公园的补充,实现乡村郊野地区公园服务的全覆盖。规划指引乡村公园围绕特色生态资源布局综合布局千亩、百亩园(大、中型乡村公园)。其空间布局应充分结合水、林、田等特色生态资源,体现乡村本土特色,同时突出市域交通便捷可达,作为郊野公园的重要补充,服务于城乡居民的乡村旅游和休闲游憩功能。以行政村为单位合理布局一亩园(小型乡村公园)。其空间布局应以“一村一公园”为总体导向,优先布局在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确定的保留保护村内。鼓励乡村公园结合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古宅古桥等乡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30崇明港沿镇园艺村图 2.33 长兴岛郊野公园游客中心图 43、2.32 Arrang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布局生态型的服务功能郊野公园宜按照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要求注入多元产业功能。乡村公园宜围绕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日常休闲游憩功能。服务功能 郊野公园公园类型依据郊野公园建设实际情况,结合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宜在郊野公园范围以及周边地区,合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有机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支撑餐饮、住宿、交通、游乐等各类功能;宜按照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要求,结合郊野地区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注入休闲旅游、康养健身和生态服务等多元产业功能。围绕千亩、百亩园(大、中型乡村公园)布点,在充分体现生态资源特色的基础上,鼓励与周边存量或新建的各类经44、营性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提升乡村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周末、节假日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并兼顾本地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功能。围绕一亩园(小型乡村公园)布点,合理利用周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等存量建设用地,完善提升日常健身、文化活动以及休闲游憩功能。规划指引乡村公园结合乡村生产与生活需求,强化生态服务功能,为乡村注入多元活力。312.2.2 建设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Ecological Natural Resources生态化的本底特色尊重郊野生态资源本底条件,以郊区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打造富有郊野特色的生态45、空间。郊野地区的公园建设应识别重要的生态区域,突出生态保育功能。生态保育One-stop Function Improvement一站式的功能提升综合提升服务配套、休闲游憩、住宿餐饮等功能,提供高品质郊野休闲服务。郊野公园建设应根据公园主题特色建设一站式的服务配套设施。功能提升青西郊野公园图 2.34 金海湿地公园湿地科普保护区图 2.35 在郊野地区的公园建设中,应首先识别出重要的生态资源。对水源保护区、生态涵养林、自然湿地等生态资源集聚的核心区域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严格控制各类建设行为。在其他区域内适度注入休闲功能,集中布局,尽量减少人工景观痕迹,尊重地区原有风貌,避免破坏本土的原始风味。346、2Participatory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参与式的互动体验布局科普设施,开发生态产品,建设乡村自然教育基地,提升郊野公园互动体验。应结合郊野公园特色生态资源布局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功能。宜合理布局自然科普设施,提供自然生态产品,通过特许经营,志愿者团队建设等方式,在郊野地区的公园将自然教室、野营地等设施使用管理权交给专业机构,制作多种多样的自然科普手册。宜结合生态资源特色,提供亲子研学、农产品采摘、自然观察等深度体验服务。郊野公园应结合特色生态资源布局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功能。生态教育 郊野公园各类设施意向图图 2.36 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配套设施应合理47、安排交通动线,考虑高峰出行特点,布置临时生态停车位,在交通换乘区域设置自行车、游览车等绿色交通方式方便换乘,并根据游客需求配备各类必需的服务设施,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公厕、小型售卖点等。应结合郊野公园主题特色,配置休闲游步道、自行车道、自然体验点、科普研学馆等特色游憩设施,提升游客郊野活动的丰富度。鼓励利用存量集体土地,以当地新鲜农产品为主打特色,建设多元化餐饮设施。鼓励开拓多种类型的田园住宿形式,如民居民宿、帐篷营地、房车营地等。建设指引休闲游憩设施住宿餐饮设施 33江湾湿地中,保留了较多原生态湿地环境,为小灵猫等国家保护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图 2.37 图 2.38 Ecological H48、abitat Creation生态化的生境营造营造野生动物栖息地,注重生境修复与营造,满足野生动物迁移需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在郊野公园和乡村公园建设中,应注重营造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湿地生境。应根据自然本底,有目的的营造适应本土野生动物生活空间,通过“昆虫旅馆”、沟渠改造、设置野生动物隐蔽场所、种植蜜源植物、食源植物等手段,增加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如“萤火虫栖息地营造”、“蝴蝶花园营造”、“獐的适宜生境营造和重引入”等典型案例。可通过改造河道、沟渠形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设置生态鱼塘、藕塘和草本沼泽等,加大芡实、芦苇、菱角等乡土湿地植物种植面积,扩49、大湿地面积。在建设中,应注意不同野生动物的迁移需求,设置上跨廊桥、下穿涵洞等多种野生动物通道,避免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片段化、岛屿化。郊野地区公园建设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生境营造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34Intelligent Service Assurance智慧化的服务保障开展智慧旅游,引进可视化智慧化的环境监测系统,提升公园管理与服务水平。乡村数字地图-智慧大屏图 2.39 在郊野公园建设中,鼓励通过引进智能化的土壤、大气、水质、动植物监测系统对郊野环境开展实时监测,保障生态格局安全;宜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为来到郊野公园市民游客提供高效服务,如人流疏散、智慧停车、住宿餐饮预订。郊野公50、园建设宜引进智慧化平台系统提升服务水平。智慧平台 东滩湿地公园通过对湿地环境的改造和提升,为扬子鳄提供了栖息环境。图 2.40 青西郊野公园中的大莲湖蛙类重要栖息地建设为蛙类提供了优良栖息地。图 2.41 352.2 彰显郊野地区各级公园的生态人文特色363.1 多元活力的公园街区3.2 舒适温馨的公园社区3.3 人文智慧的公园校区3.4 开放融合的创新园区3.5 多元复合的公园乡村Diverse and Vibrant Park StreetsCozy and Welcoming Park Communities Liberal and Smart Park CampusesOpen and51、 Integrated InnovationParksMulti-complex Ecological Countryside 3703“+公园”完善绿色开放的城市空间+ParkImprove the Green and Open Urban Space383.1 多元活力的公园街区Diverse and Vibrant Park Streets 39公园街区主要针对本市以商业办公功能为主,以及富有历史文化与滨水特色的地区和街坊。规划建设上应充分考虑行人、居民、上班族、游客等多元人群的服务需求,在满足绿色适宜的无障碍通行环境基础上,为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休闲交往的活动空间,为游客提供娱乐探索的多元52、体验。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开放连贯的绿色开放空间,整体提升空间景观环境,因地制宜融入休闲游憩、商业消费与文化创意的功能,丰富街区活动场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为城市生活提供多元活力空间。Promote the Holistic Planning of Street Blocks强化街区空间整体统筹Improve the Network ofPark-like Blocks完善公园化街区网络Grow Characteristic District Nodes布局特色化街区节点Open and Integrated Green Streetscape开放融合的街区绿化环境Pretty a53、nd Cozy Street Furniture美观舒适的街道设施小品Multifunctional and Open Streetscape功能复合的街区开放空间Vibrant and Accessible Waterfront 可感可达的滨水活力街区Celebrate th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彰显底蕴的历史人文街区403.1.1 规划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Strengthen the Holistic Planning of Street Blocks强化街区空间整体统筹开展整体景观设计,注重54、区域内各地块绿地率的整体统筹,构建融合渗透的绿色开放空间。Improve the Network of Park-like Blocks完善公园化街区网络构建连通、宜人的公园化街区网络,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系统,促进沿街生态空间与活动空间相融合,优化城市慢行体验。在各类规划编制中应构建连续贯通、慢行友好的街区网络。在街区各类规划中,应充分结合绿化、水网等生态资源,串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特色公共空间,以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等慢行系统为支撑,提升街区内外部连通性,加强城市生态空间与活动空间的有机融合,构建便捷可达、舒适宜人的街区网络。街区网络街区绿地统筹布局示意图图 3.01 成片开发区域宜在规划55、阶段开展整体景观设计。对于成片开发区域,鼓励开展整体景观设计方案编制,推动区域内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以及空间的优化布局,形成布局融合渗透、绿意盎然、舒适便利、设施完善的绿色开放空间。在满足区域整体绿量水平的基础上,允许区域内各地块绿地率的整体统筹。一体化设计 41静安区市北高新国际科创社区沿街绿化带一体化设计效果图图 3.02 规划指引交通性道路街道类型在规划城市主干路两侧宜布局宽度不小于 20 米的绿化用地,在次干路两次宜布局不小于 12 米的绿化用地;鼓励道路红线内外的绿地空间开展一体化规划设计,引导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和设施带与沿路绿化用地融合布局,优化城市慢行体验。在沿街布局有各类56、商业商办设施的道路两侧,鼓励结合道路用地以及沿街各类功能用地,开展一体化规划设计,引导沿街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的附属绿地沿街布局,开放共享,打造丰富的城市街区环境。生活性道路道路一体化设计示意图以车为本道路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绿化用地绿化用地机动车道7m7m7m3m3m3m3m3m3m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人行道人行道绿地绿地绿地绿地停留空间绿地绿地绿地以人为本结合地形、停留空间图 3.03 42在各类规划编制中宜利用街区零星空间布局灵活多样的口袋公园。完善提升各级公园的服务覆盖水平,植入健身、休闲、文化等功能,体现街区文化特色,打造可漫步、可阅读、有活57、力、有发现的街区环境。口袋公园 案例:徐汇乐山绿地徐汇区乐山绿地建成于 80 年代,约 5600 平方米,位于乐山片区的中央区域。2021 年徐汇区绿化市容局结合乐山片区综合治理项目的推进,着手对乐山绿地进行整体景观和功能的提升改造。改造聚焦“人的感受”,以人为本提升服务能力,立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根据冬季日照调整座椅布局;旨在为居民群众打造一个全时段游憩、全年龄共享、全空间造景的口袋公园。Grow Characteristic District Nodes布局特色化街区节点利用街区零星空间,合理布局口袋公园,植入城市多元功能,提升街区文化特色。43Open and Integrated Gre58、en Streetscape开放融合的街区绿化环境推进林荫景观道建设,打造开放融合的街区绿化空间,综合提升街区绿化感知度。3.1.2 建设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林荫道应因地制宜选用新优树种,打造“一街一景”。应优先采用高大通透的乔木树种,林荫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提供绿荫遮蔽的通行空间。有条件的街道可因地制宜采用特色行道树树种,突出“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增加行道树列数,提升林荫道建设品质。林荫道建设 特色行道树街道剖面图图 3.04 44沿街绿化建设宜通过多元途径提高绿化感知度。在沿街绿化建设中,宜通过丰富建筑前区、机非隔离59、绿化带景观效果以及街区界面的立体绿化建设,综合提升绿化感知度。沿街绿化建设指引围墙改造提升途径鼓励单位附属空间对外开放,对沿街的围墙通过拆除、退界、栅格化透绿、降低高度等措施,弱化各类用地与绿色开放空间的边界。应对沿街建筑及设施的墙体立面、檐口以及屋顶进行立体绿化可实施性排查,增设爬藤等垂直绿化、窗阳台绿化。同时,鼓励结合季相变化,合理应用季相花卉与色叶植物。在确保景观体验人人享有并且无障碍可达的基础上,鼓励通过设置草坡、缓坡、绿道等方式处理高差变化,丰富植物配置,提升绿化感知度,优化慢行空间体验。同时,建议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统筹优化高程设计,降低局部绿地高程,增加雨水调蓄空间,提高城市运行安60、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宜采用多层次种植的手法,利用绿植不同的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和衬托,高低起伏进行搭配,丰富绿化的视觉效果。绿化带提升立体绿化建设竖向设计围墙改造示意图图 3.05 45高低错落的植物有效丰富绿化形式立体绿化装饰的公服设施图 3.06 图 3.07 景观竖向设计图 3.08 463具体建设要求参照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执行Pretty and Cozy Street Furniture美观舒适的街道设施小品配置人性化的街道家具与小品,推进街道公共设施精简美观,打造智慧化的互动街区,营造美观舒适的街区环境品质。结合景观的艺术座椅图 3.09 组合景观花箱图 3.10 街区绿色开放空间应61、根据人群需求配置街道家具。根据街区定位、街区人流量、人群特点等街区特征配置街道家具。在有需求的区域设置休憩座椅,在重要街道、节点配置花盆花箱及城市雕塑,使城市街区可行可歇、可观可赏。街道家具 建设指引休憩座椅提升途径应选用造型新颖、与环境相协调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切实提升城市景观面貌,更好服务市民。可结合景观坐墙、花坛边缘、台阶等综合设置休憩空间。鼓励沿街商铺利用外摆位,在非高峰营业时间开放座椅。3在广场、公园绿地等较开敞的公共空间配置城市雕塑,题材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提升街区的人文感受。结合道路绿化的实际情况,在城市重要街道、节点摆放不同形式的组合花箱。选择62、不同的鲜花种类,量身设计鲜花摆放和栽植风格,美化城市道路街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花盆花箱城市雕塑 47城市雕塑图 3.11 沿街各类公共设施宜进行整合提升,做到精简美观。沿街各类公共设施设置中,宜采用“一杆多用”、“一箱多用”的方式进行整合,注重各类公共设施外观、色彩和材质与街区风貌和谐统一,引导街道设施规范设置、排列有序,推动市容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4公共设施 “一杆多用”“一箱多用”示意图图 3.12 街区建设宜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街区互动体验。在街区建设中,鼓励植入景观小品、艺术雕塑、互动装置,丰富街区景观体验,激发街区整体活力。强化街区的信息引导,完善标识体系,融入智慧化街道家具,为行人63、提供舒适便捷的慢行体验。智慧系统 智慧街区设施示意图图 3.13 4具体建设要求参照“美丽街区”相关标准执行48 5积极界面定义参照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Multifunctional and Open Streetscape功能复合的街区开放空间推动沿街绿地开放共享,构建连续积极界面,推动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化改造,打造融合共享的街区环境。积极界面是指建筑连续沿街建造,首层以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及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空间界面。可以让公众进入,产生必要或偶发性活动,增加人在广场的驻留。与积极界面相邻的退界空间应向公共开放。慢行友好和积极活跃的街道图 3.14 交通性道路宜融合道64、路红线内外绿带开展一体化设计。对沿街布局规划绿地的道路,鼓励融合道路红线内外绿色开放空间开展一体化设计,结合道路绿带、沿街绿地、地块内附属绿地等空间,布置骑行道、步行道等慢行系统,打造连贯舒适的沿街慢行空间。交通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绿化空间宜与沿街建筑首层功能相融合,共同构建灵活、复合、连续的积极界面。5鼓励沿街首层混合设置中小规模商业零售、餐饮、文化、社区服务等积极功能,为街区提供多样灵活的公共活动空间。沿街建筑的外立面在人视角度区域宜注重推进立体绿化建设,提高透明度、美观性、互动性与绿化感知度,优化街区步行与视觉体验。商业空间可结合绿色开放空间满足夜间经济等活动需求。生活性道路 49 商业综65、合体建设宜结合自身特色推动“商绿融合”。在商业综合体建设中,推动“商绿融合”,引导公园绿地与商业设施结合,宜通过绿化与广场、中庭、连廊、屋顶等公共空间的深度交融,打造“商绿融合”的商业综合体。商业设施商绿融合示意图图 3.15 案例:瑞虹天地太阳宫瑞虹天地太阳宫在设计上注重开放式的休闲街区形态和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构建了“会呼吸”、“有生命力”的公园商业综合体典范。其商业休闲空间通过在购物空间中布置树池绿植,将绿色景观渗透至垂直空间。同时通过中心广场整合功能布局与人流动线,便于人们在丰富多样的开放空间中穿梭,制造多层次贯穿互望的有趣体验。50单位附属绿地与街区开放融合示意图学校附属绿地开合医院66、附属绿地开放图 3.16 建设指引规划新建文化、体育、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新建的文化、体育、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其附属绿地应沿街布局,全面开放,其中集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 400 平方米,且不低于用地面积的 5%。规划新建医院及学校,应通过围墙退界等方式,围绕主要出入口布局不小于 400 平方米的开放空间,提供休憩场所。围墙建设应保证视线通透。规划新建医院及学校等单位附属绿地建设应逐步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规划新建的文化、体育、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其附属空间应全面开放,既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行政办公单位及企业单位宜逐步实现附属空间开放共享;各类附属空间宜推动沿街布局与建设。公共服务67、设施案例:徐家汇体育公园徐家汇体育公园是在原有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三个体育场馆的基础,通过场馆功能升级和户外环境改造,突出区域整体开放以及一体化设计,规划建设成为“体育氛围浓厚、赛事举办一流、群众体育活跃、绿化空间宜人”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公园分为南北两大主题,北侧为“有氧公园”,南侧结合现有市民游泳馆形成“运动公园,同时通过两条环形建设跑道分别串联南北两大公园,满足各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51Vibrant and Accessible Waterfront 可感可达的滨水活力街区结合滨水街区生态基底,打造滨水生境,并配置便捷的慢行与服务设施,打造可到达、可感知的亲水空间。滨水68、街区建设应尊重自然本底打造滨水生境。在滨水街区建设中,应尊重自然本底,保护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滩涂湿地和动植物栖息地。宜对垂直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生态护岸改造、小型生境营造以及丰富植物配置等措施,为水生生物创造安全适宜的生存和生长空间,加强滨水生物多样性保护。6滨水生态 滨水街区建设应结合滨水慢行空间,打造可到达、可感知的亲水空间。在滨水街区建设中,应实现滨水慢行空间的贯通,强化城市腹地与滨水空间的连接,确保滨水见水,构建人与自然共融的空间场景。滨水活动 建设指引滨水通道空间类型应结合滨水街区的交通动线整体设计,加强滨水空间的连通性,并串联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与绿色开放空间。鼓励通过“针灸式”断69、点贯通、滨水绿色开放空间改造、架空廊道等多种方式保证滨水慢行通道的连续贯通、体验适宜。慢行通道宽度应确保 2 米以上,人流量密集、腹地空间充足区段可适当提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实现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的三道贯通。在满足防汛安全、使用安全和管理便利的前提下,宜综合设置亲水平台、水上栈道、沿水台阶等亲水设施。结合滨水岸线的整体设计,积极利用码头、栈桥、架空平台等方式提高空间的亲水性。鼓励在慢行通道旁种植乔木,提高硬质铺装的乔木覆盖率,形成舒适宜人的滨水绿荫空间。在滨水空间及周边区域,应依托城市支路、滨水及沿路绿带、公共通道等,系统布局垂直于河岸的慢行通道,重点串联腹地轨交站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等公70、共空间,形成连接滨水空间与腹地空间的活力动线。应提升垂河通道的慢行环境品质和景观标识性,加强地面铺装、场所设计、绿化建设、设施配套等。7滨水与腹地连接通道亲水设施6、7具体建设要求参照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执行52滨水腹地连接通道8具体建设要求参照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执行滨水驳岸界面滨水街区宜结合周边区域功能配置滨水服务设施。根据滨水区域周边腹地的不同功能,宜建设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活动场地。鼓励周边既有楼宇开放一层公共空间,提供服务驿站、户外运动、简餐区、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提升滨水街区的活跃度与便捷性。8滨水服务 图 3.18 图 3.19 沿水台阶栈道码头空间架空平台苏州河滨水空间图 71、3.17 53图 3.21 苏州河滨水步道图 3.20 徐汇滨江攀岩墙Celebrate th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彰显底蕴的历史人文街区强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展示,结合小微空间打造“一角一景”,加强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应强化历史遗存、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的保护和展示。在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肌理尺度、立面色彩、园林风格与历史空间特征,强调修旧如故,有机传承,加强历史建筑、历史河道、风貌道路、历史名园、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宜结合轨交站点、公交站亭布置历史风貌区域导览信息,引导人文徒步。72、图 3.22 中共一大会址周边景观空间历史空间保护 54图 3.23 杨浦滨江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案例:愚园路街区微更新愚园路全长约 2.7 公里吗,这条上海永不拓宽的 64 条马路之一通过一系列的“微更新”,提升街区文化氛围与环境品质。立足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定位,在积极拆违、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同时,让景观绿化先行,在沿街布局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辅以城市家具点睛,共同构成了一条绿意盎然、可行可歇、可阅读、可打卡、可休闲的公园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宜结合小微空间打造“一角一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提升中,宜结合街角、建筑转角等小微空间,挖掘空间潜力,布置可移动树池、花箱、花钵、小品雕塑73、等景观家具,打造“一角一景”。铺装、树池、景观座椅、垃圾箱、景观路灯等街道家具布置应注重与街区风貌和谐统一,突出人文特色。微空间提升 工业建筑的保护改造宜与绿色开放空间相结合,植入多元功能,促进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在工业遗存的转型建设中,宜将工业建筑保护、改造与绿色开放空间布局相结合,植入文创、商业、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通过景观小品、特色铺装、艺术雕塑等景观元素,综合提升文化感受度和绿化感知度。工业遗存利用 553.1 多元活力的公园街区563.2舒适温馨的公园社区Cozy and Welcoming Park Communities 57公园社区主要针对本市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地区和街坊。规划建74、设上应充分考虑全龄人群及残障人士需求,完善社区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功能。针对全龄人群需求,强调慢行优先的出行体验,适儿适老的设施配置以及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营造。完善社区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等多元功能,推进社区服务设施与绿化环境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社区的绿化感受度与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居民对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品质的满意度。Create Multi-level Community Green Networks构建多层次社区绿色网络Form a 5-Minute-Walk Open Space System形成 5 分钟步行可达的开放空间体系Build and Share Charact75、eristic Nodes Together布局共建共享的特色节点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Living Space舒适宜人的居住生活空间Friendly and Convenient Non-motorized Community Network亲民便利的慢行社区网络Collaborate and Share the Community with All Ages全龄友好的共建共享社区583.2.1 规划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Create Multi-level Community Green Networks构建多层次社区绿色网络构建社区绿色76、开放空间体系,串联社区公园与服务节点,丰富居民日常生活与休闲需求,打造便捷宜人的社区生活环境。在社区各类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各级绿色开放空间。在社区各类规划中,应合理布局社区内各级绿色开放空间,以社区内生活服务街道、河道两侧绿色开放空间、地块公共通道等空间为主体,以立体绿化为补充,构建步行可达的社区绿道网络,串联社区公园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绿色网络 Form a 5-Minute-Walk Open Space System形成 5 分钟步行可达的开放空间体系提升口袋公园服务覆盖水平,实现步行可达的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布局。在社区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布局中宜通过融合布局口袋公园实现77、 300米步行可达。在社区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布局中,应在满足社区公园 500 米服务半径全覆盖的基础上,鼓励沿生活服务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口袋公园,推动各类绿色开放空间均衡布局,实现 300 米步行可达。可结合城市更新,通过遗址改造、拆违、废弃地新建等方式增加口袋公园数量。步行可达 59案例:复兴中路追梦园位于黄浦区复兴中路路口的马当路追梦园占地 5000 平方米,曾闲置多年,现今结合精美的花卉绿植景观、立体绿化、休闲座椅与文化景观小品的改造提升,凸显新天地区域的红色历史氛围,共同呈现了一个充满生趣与文化的城市公园景象。住在“追梦园”隔壁的石库门小区居民如今即使不走下楼,推窗随时能见绿、见78、花。案例: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在长宁区新华路上的两栋建筑之间有一个长 22 米、最宽处仅 4.2 米的弄堂空间,过去是一个路边违建的小面馆,面馆拆迁后,此处就变成了一个闲置空间,新华路街道将其改造为一处服务周边居民的口袋公园,形成一个可满足持续展览的街头展廊。如今,这个 100 平米的夹缝小弄堂,已经成为了一座浸入式、可漫步的自然花园。Build and Share Characteristic Nodes Together布局共建共享的特色节点结合社区特色资源与绿色开放空间,打造文化节点,营造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宜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布局,结合文化要素打造社区文化节点。鼓励社79、区内规划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园绿地结合布局,充分结合社区内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要素,融合社区居民对开放空间的需求,合理布局绿色开放空间,营造共治共享的社区氛围。特色节点 60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Living Spaces舒适宜人的居住生活空间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绿化感知度,探索居住区附属绿地的开放化建设,建设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居住社区。3.2.2 建设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居住区绿地建设应通过多元化方式强化与周边环境的开放融合。在居住区新建与改建中,应注重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绿色休闲空间,探索居住区附属绿地与周边环80、境的融合,开墙透绿,提升居住区周边的景观感受,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绿化提升图 3.24 围墙透绿示意图建设指引围墙建设与改造改造类型鼓励居住区弱化实体围墙建设,宜使用通透性围墙、绿篱等软隔断方式,加强居住区景观的视线通透度,提升公共界面的绿化感知度。鼓励结合有条件的各类建筑屋顶与底层架空层推进绿化建设,通过配置花箱、小型树池等方式,布置多样化的景观家具,增加绿色空间,打造怡人的室外休憩场所,在居住建筑 2 米之内不宜种植大乔木和速生树种,居住建筑南侧宜种植落叶乔木。对各类居住区的集中绿地,鼓励配置多样化的休闲游憩和健身活动功能,满足全年龄的活动需求;对空间较为紧凑的老旧小区,鼓励通过多81、途径开展集中绿地公园化改造,使绿地可进入、可停留。居住区集中绿地建设与改造室外绿化建设 61居住区附属绿地宜逐步强化与周边空间环境的开放连通。居住区附属绿地宜强化绿地品质提升与开放共享,逐步实现附属绿地与沿街绿色开放空间的连通。开放化建设社区立体绿化建设图 3.25 建设指引沿街附属绿地布局与开放住区类型规划新建的居住区应结合主入口以及商业服务空间沿街布局附属绿地,并通过围墙退界等方式为社区提供绿色开放空间。鼓励规划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附属绿地沿街布局,推动开放共享,与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为周边地区提供可进入的绿色开放空间。规划保障性租赁住房沿街附属绿地开放示意图图 3.26 62新加坡82、达士岭组屋图 3.27 图 3.28 Friendly and Convenient Non-motorized Community Network亲民便利的慢行社区网络完善绿道林荫道体系建设,串联本地生活休闲空间,构建步行友好的慢行网络。社区道路应加强林荫道培育与建设。在社区道路建设中,应加强林荫道培育与建设,完善社区级绿道网络,串联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步行友好的慢行网络。林荫道建设建设指引社区级绿道建设空间类型鼓励结合道路绿化、沿路布局的绿化用地空间,推进社区级绿道建设,加强绿道与幼儿园、中小学、菜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的串联,在绿道两侧配置供驻留的休憩空间。鼓励结合社区内的支路83、,种植和培育高大乔木,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连续、完整的树荫,创造宜人的慢行环境。林荫道建设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林荫道 63Collaborate and Share the Community with All Ages全龄友好的共建共享社区建设全龄友好的公园社区,强化适老适儿的设施建设,倡导社区环境共建共治。社区绿色开放空间配套设施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结合全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鼓励结合公园绿地、广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空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与智慧互动设施。尊重残障人士及行动不便者的出行需求,完善无障碍设施配置。无障碍设计 建设指引基础设施设施类型在社区公共空间内重视老年人、儿童使用需84、求,合理配备第三卫生间、增设安全扶手,有条件者倡导改建儿童友好型厕所。鼓励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区域的安全防控,通过视频监控、紧急呼叫等系统,确保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安全。在社区内宜建设适应各年龄的非硬化步行径和多样化活动空间,构建老年人、儿童公共活动圈,并保障其便捷可达性。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增设安全交通、绿色低碳、人机交互等智慧互动场景,增强游览体验感。在社区公共空间内应开展适老适儿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增置母婴设施或相应服务措施。游乐、休憩、照明、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应符合行业相关技术规范,体现对各年龄层的人文关怀。配套服务设施智慧互动设施各类居住小区应推进参与式社区规85、划与建设。鼓励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与建设,针对小区老旧设施改造、宅前屋后、楼栋环境整治美化以及公共空间功能提升等方面,通过市民园艺中心建设以及“社区规划师”、“社区园艺师”制度,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共建共治 社区规划师、园艺师制度建设途径推进“社区规划师”制度建设,为社区更新提供全过程专业指导。推进“社区园艺师”制度建设,开展邻里花园、家庭养花、窗阳台绿化、立体绿化等群众绿化工作,提供绿化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社区居民绿化自治。充分调动居民、业委会、社会组织与属地单位等各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规划建设中。9结合社区公园以及街道(镇)的党建中心、文化中心、86、睦邻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民园艺中心,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园艺活动空间。市民园艺中心建设建设指引9具体建设要求参照关于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加强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社区园艺师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执行643.3人文智慧的公园校区Liberal and Smart Park Campuses 65公园校区主要针对本市普教系统各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单位、各高等院校以及大学园区。规划建设上应首先考虑在校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教学、科普、活动与休闲需求。高校校区宜将参观游览人群的文化展示、引导与休憩需求纳入考虑。结合绿色学校创建,全面提升校园绿地的环境品质,满足在校师生日常需求,87、强化校园绿地综合服务功能。高校校区宜逐步推进开放式校园建设,加强校区与社区的有机融合。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Green Coverage on Campuses综合提升校区绿化覆盖水平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ampusGreen Space and Urban Public Space强化校园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布局Promote Service Functions of Campus Green Space加强校园绿地的多元服务功能Vibrant and Diverse Campus Greening88、 Systems活力多元的校园绿化系统Open and Shared Park Campus Scenes开放共享的公园校区场景Intelligent and Interactive Natural Science Space智慧互动的自然科普空间663.3.1 规划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Green Coverage on Campuses综合提升校区绿化覆盖水平提升校园绿化环境品质,逐步提高校区绿化覆盖水平,营造优质的校园环境。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amp89、us Green Space and Urban Public Space强化校园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布局与河道、森林、湿地等优质生态资源相融合,优化校园环境风貌,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校园绿化空间应不断提升绿化覆盖水平与景观环境品质。在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校园规划中,应在保障绿地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应急避难场所、教育科普基地和师生交流空间,提升绿化覆盖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中心城已建校区中绿地率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应有序引导其绿化覆盖率提升,通过高大乔木培育与种植、屋顶绿化和廊架绿化等多元方式,使绿化覆盖水平逐步达到现状绿地率的 1.3 倍。绿化品质优美的校园空间环境图 3.29 6790、校区绿地建设宜与周边城市生态资源融合连通。规划中小学、大学校园宜结合河道水系、林地、绿地等生态资源融合布局,强化校园绿化空间与周边生态资源的连通,融入城市的生态空间与公共活动网络。融合布局 Diversify Service Functions of Campus Green Space加强校园绿地的多元服务功能满足在校师生的活动需求,布局多元功能,提供日常交流与休憩场所。案例: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在苏州河华政段中,通过拆除原本分隔校园与河滨步道的围栏,将滨水空间串联变身多元、活力、共享的“后花园”。滨河空间采用绿植挪位调整、绿篱后退等手段,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校园规划中应结合绿化空91、间布局满足师生需求的多元功能。在中小学、大学校园规划中,应结合绿化空间有机布局活动和教育功能,满足师生的多元活动需求。校园绿地宜与生态文明教育、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劳动教育实践功能充分融合,满足师生在专业和兴趣方面的教学、科研场所需求,为师生日常社交、休闲提供场所,使绿化空间能更好地服务于在校师生。科教功能 提升绿地综合活动能力图 3.30 68Vibrant and Diverse Campus Greening Systems活力多元的校园绿化系统加强校区慢行系统建设,强化活动设施配置,推进校园立体绿化建设,全面提升校园绿化水平。3.3.2 建设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92、ines 校园建设中应结合绿化空间加强校区慢行系统建设。在高校校园建设中,鼓励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结合校园绿化空间,建设形成体系化的慢行系统,建立串联主要校园公共设施的自行车道和跑步道。慢行系统在校园绿化中应加强绿地配套活动设施建设。鼓励在校园绿化内配置和改建漫步道路,在广场、草坪等开放空间结合乔木林荫适当设置亭、廊等休闲设施,形成可进入的校园绿化空间,为师生提供日常社交、休闲场所。配套设施校园建筑应有序推进立体绿化建设。鼓励结合校园教学楼开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沿口绿化建设,结合停车场、廊架开展棚架绿化建设,丰富校园绿色活动空间。对校区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改建、扩建的既有公共建筑中,高度93、不超过 50 米的平屋顶鼓励实施花园式屋顶绿化。10立体绿化案例:静安区风华初级中学风华初级中学通过与静安区绿委会和绿委会成员单位合作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因地制宜采用花园式和草坪式的设计手法打造了 1500m2的屋顶花园,并通过屋顶绿化、窗阳台绿化、沿口绿化、围墙绿化等形式,美化立体空间景观。10具体建设要求参照上海市绿化管理条例执行 69已建校区附属绿地宜逐步进行开放化改造。鼓励已建的校区开展沿街附属绿地开放化改造,通过校园围墙退界的方式,推动附属绿地与沿街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开展一体化设计与建设。开放化改造 Open and Shared Park Campus Scenes开放共享的公园校区94、逐步开展高校无围墙校区建设,推动校园附属绿地的开放化改造,打造开放共享的校区环境。规划新建高校校区宜开展无围墙校区建设。鼓励规划新建的高校校区推进无围墙校区建设,将校区绿化空间融入周边整体环境,通过区域整体的绿道网络串联校园内的服务节点,打造社区与校区融合发展的绿色示范。校区开放 案例: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整个学校与四周的生活紧密相接。不仅是形态上没有围墙,在理念、资源和思想上都没有围墙。学校处处是入口,处处是出口,校园所有的布局像是一座自由、独立的小镇。案例:上海市实验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南码头路的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通过围墙后退,形成了近 3095、0 平方米的步行花园,为校园门前区域提供了人性化的停留空间。同时,近 25 米的玻璃围墙改造,让接送孩子的家长可以远望着孩子穿过校园,校园内外的联系更加紧密。退墙而成的步行花园创造了学校和社区的共享共存、互动融合。70Intelligent and Interactive Natural Science Space智慧互动的自然科普空间提升校园绿化智慧化体验,加强绿化空间与科普教育功能的融合,强化互动体验。校园可结合生态资源,丰富绿化的智慧化体验。鼓励在校园内结合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特色树种、景观花卉等植物配置智慧化互动设施,通过二维码提取、AI 识别等智慧化方式,便于师生了解园林景观植物知识96、,增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体验。智慧化体验 校园绿化空间可通过生境营造加强与科普教育功能的融合。鼓励中小学与大学校园通过绿化空间特色营造以及多元化提升,为校园内开展室外自然课程提供绿化环境基础。案例:上海市曹杨中学普陀区曹杨中学通过对学习空间的重构,打破了室内和室外的教学壁垒,让学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学校将一间毗邻虬江河的化学实验室改为水技术与环保创新实验室,并且充分利用建筑教学楼与实验楼 L 型连接的特点,通过改造教学楼的屋顶和雨水管道,建成“中水回用”实验室,结合人工湿地,构建一个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实验场所。建设指引校园生境营造建设内容在满足校园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利用校园内部小型湿地、林地、97、花园等生态资源条件,营造小型生境,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生物角”。在校园绿地中,鼓励根据不同季节特色丰富种植观花观果类树种,打造校园四季景观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植物角”。植物多样化配植科普教育 713.3智慧绿色的公园校区3.3 智慧绿色的公园校区723.4开放融合的创新园区Open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Parks 73开放融合的创新园区主要针对本市产业基地、产业社区所在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上应充分考虑在园区工作人群的生产、办公、运动、社交需求,对有生活区域的园区,需充分考虑人群的户外休闲活动需求。以公园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公园绿地实施为基础,融合企业与人98、才的服务功能,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形成室内户外一体的办公、休闲、交流环境。Promote Categorical Guidance of Manufacturing and R&D Parks推动制造、研发园区的分类引导Form Green Space Networks within and beyond Industrial Parks打造网络化的园区绿化空间Celebrate Divers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s in Industrial Parks发挥多元化的园区绿地功能Perceivable Green Space in Industrial Parks可99、感可知的园区绿化空间Scenic and Collaborative Work Spacethat Sparks Innovation产景融合的创新交流空间Vibrant and Diverse GreenLiving Space活力多元的绿色生活空间743.4.1 规划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Promote Categorical Guidance of Manufacturing and R&D Parks推动制造、研发园区的分类引导分类引导园区绿化空间布局,对制造型产业园区和创新型科技园区进行差异化引导。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制造型产业园区应根据自身特征对产业园区绿化空间100、总量与布局进行分类引导。绿化布局根据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制造型产业园区的不同特征,应对产业园区绿化空间总量与布局进行分类引导,制造型产业园区在保证其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园区整体绿地率不低于 20%,创新型科技园区引导其绿地率达到 30%左右。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核心区闵行区莘庄工业区图 3.31 图 3.32 75Form Green Space Networks within and beyond Industrial Parks打造网络化的园区绿化空间融入区域生态格局,打造点线结合的网络化生态体系。产业园区绿化布局应与园区内外生态空间相融合。在产业园区规划中,应关注各类产业园区内外生态空间的联系,积101、极融入外部市级、区级生态走廊。在产业园区内部,应充分依托高等级道路、穿越产业园区的河流水系等空间布局绿化用地,结合园区内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集中的绿化用地,整体打造点线结合的园区绿化网络。生态绿网园区绿化与生态空间融合布局示意图图 3.33 紫竹高新区滨江开放空间平面图图 3.34 76规划指引防护绿地绿地类型在园区生产制造区域周边应依托道路、河流、高压线网设置防护绿地,按照园区企业防护隔离要求布局绿地空间,减少生产制造型企业对园区居住环境的影响。在产业园区生活区域内应充分考虑产业人群需求,优化园区绿地布局,将绿地空间与生活集中区域、公租房区域结合布局。在产业园区规划中,应加强产业园区附属绿地102、的整体规划设计,对产业园区内可开放的研发用地以及商业商办用地、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应合理推动附属绿地空间沿街集中布局,注入活动功能,满足园区企业以及各类产业人群的功能需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市北高新区绿地公共空间示意图图 3.35 闵行区漕河泾科技绿洲图 3.36 Celebrate Divers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s in Industrial Parks发挥多元化的园区绿地功能提升各类绿地综合功能,服务园区企业与产业人群,优化园区营商环境。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应发挥各类绿地的多元服务功能。在产业园区规划中,应结合产业园区生产制造、研发以及生活空间的不103、同分区,合理布局和发挥园区绿地的多元功能。多元功能 77Perceivable Green Space in Industrial Parks可感可知的园区绿化空间全方位提升园区绿化覆盖率、绿视率,推进立体绿化、林荫道以及林荫停车场建设,综合提升园区绿化感知度。3.4.2 建设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应全面实施立体绿化。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应实施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建设。鼓励既有产业园区内部高度不超过 50 米的公共建筑平屋顶进行绿化建设改造,并因地制宜融合活动功能。11立体绿化 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图 3.37 图 3.38 园区104、企业可进行林荫停车场的建设与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推进林荫停车场建设,考虑树阵式、乔灌式、棚架式和综合式等绿化形式,树木种植间距应满足停车安全要求和乔木生长要求。12林荫式停车 林荫式停车场示意图图 3.39 11 具体建设要求参照上海市屋顶绿化规范执行12 具体建设要求参照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配建标准(DG-TJ-08-2021)执行78杨浦区创智天地广场(上海创智天地园区)图 3.40 Scenic and Collaborative Work Space that Sparks Innovation产景融合的创新交流空间打造园区户外创新交流空间,布局企业活动展示空间,服务园区企105、业与产业人群。产业园区绿地应增加促进创新交流的休闲社交空间。鼓励产业园区结合公园绿地、企业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注入户外创新交流功能,为企业员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交流空间。交流空间 建设指引园区公园绿地绿地类型鼓励在园区公园绿地中以点状形式布局商业设施,提供咖啡馆、餐厅等服务,与绿化空间一体化建设实施,形成可用于创新交流的活动空间。鼓励科技研发型园区企业附属绿地全面开放,可将企业食堂、健身房、咖啡厅等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在一层,与园区附属绿地空间相融合,打造舒适宜人的交流环境。鼓励产业园区内的商业商办、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全面开放,并结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户外交流和活动休憩空间。106、园区企业附属绿地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 79临港重装备产业区图 3.41 产业园区绿地应结合企业需求布局活动展示空间。鼓励园区在公园绿地建设中预留大型活动空间、展示体验空间,按需配置休闲活动设施,便于园区企业举办如团队建设、路演、户外展示等活动。展示空间 建设指引大型活动空间空间类型鼓励在园区成片集中的公园绿地内,布局一定规模的活动草坪、开放绿地等开敞空间,便于人流集聚与活动开展。鼓励在园区成片集中的公共绿地内,布局可用于展示的空间场地,不宜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或构筑物,结合展示需求可建设一定比例的硬质铺装。展示体验空间华鑫天地产业园图 3.42 80案例:紫竹高新区位于闵行区的紫竹高新区,通过107、规划形成市、区和社区 3 级互相串联的绿道体系,结合 1 处综合性绿道驿站和 8 处小型绿道驿站体现人与自然、园区与社区的有机结合。产业园区可结合人流活动建设绿道体系。鼓励园区在人流活动密集区域以及在产业区与生活区的主要通勤通道区域,强化园区的绿道建设,并结合绿道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标识系统。绿道体系 建设指引绿道建设建设内容宜结合现状绿带、水系等生态资源布局建设,串联园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交通站点以及生活区域,并与外部绿道体系相联通。宜充分利用园区现有设施,联动园区各公共建筑的首层空间,设置驿站空间,配置公共厕所、沿街垃圾箱、路灯、停车场、休憩座椅、自行车租赁等设施。宜在驿站、园108、区绿地、停车场、主要道路交叉口等区域设置标识,对园区企业、公共服务空间、园区绿地、交通站点等重要节点进行引导。13配套服务设施标识系统13 具体建设要求参照绿道建设技术标准(DG/TJ 08-2336)执行Vibrant and Diverse Green Living Space活力多元的绿色生活空间强化绿道网络建设,增加综合运动功能,提升园区活力,打造园区绿色生活空间。81综合运动场地示意图图 3.43 小型运动场地示意图图 3.44 园区公园绿地可结合产业人群需求增加综合运动功能。鼓励结合园区内公园绿地设置户外综合运动场,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等,为产业人群提供运动健身的109、场所。户外综合运动场考虑服务半径和规模。在产业社区内结合道路绿地、小型附属绿地,可考虑设置小型健身器材点。运动空间 建设指引综合性运动场地建设内容鼓励结合集中成片的公园绿地以及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运动场地。鼓励结合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配置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器械,建设小型运动场地。小型运动场地823.5多元复合的公园乡村Multi-complex Ecological Countryside 83公园乡村主要针对本市城市开发边界外的郊野地区。规划建设上应充分考虑在乡村工作、生活、游憩的各类人群需求。以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服务村民、乡村创新创意人才及市区游客,形成“村美、业兴、家富、人和110、”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Enhance the Spatial Layout of Rural Ecological Networks 强化乡村生态网络空间布局Coordinate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lements统筹布局乡村生态要素资源Intensify the Rural Public Space Networks完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网络Integrated Blue-Green Rural Spatial Base蓝绿融合的乡村生态本底Eco-friendly Rural Living Space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活空间Distinc111、tive and ActiveRural Industrial Space特色活力的乡村产业空间843.5.1 规划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Enhance the Spatial Layout of Rural Ecological Networks强化乡村生态网络空间布局尊重郊野本底特征,融入生态网络格局,统筹布局郊野生态空间。乡村地区规划应结合区域生态网络格局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在乡村地区规划中,在衔接上海市域生态网络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统筹郊野地区生态空间布局,在满足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基础上,推动林地、湿地集中布局;应引导生态资源向市、区级生态走廊、112、生态间隔带等生态空间集聚,并在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中予以深化落地。统筹布局 Coordinate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lements统筹布局乡村生态要素资源统筹生态要素,优化乡村生态本底,提升郊野环境品质。乡村地区规划应结合土地整理等方式提升生态资源本底。在乡村地区规划中,应结合土地整理等方式,统筹乡村振兴发展的基底要素,可通过村庄设计等方式,对乡村地区进行整体策划和风貌系统引导,综合考虑田、水、路、林、村等各类要素的融合布局,整体提升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品质,为乡村产业振兴以及生态修复打好底色。生态本底 乡村生态要素整理示意图图 3.45 基113、底识别活动串联功能植入资源整理交通组织运营管理 85Intensify the Rural Public Space Network完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网络强化绿道网络建设,串联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及乡村公园,构建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体系。乡村地区规划应完善郊野绿道网络与公共空间布局。在乡村地区规划中,应衔接市、区级绿道网络,结合滨水沿路绿化空间完善布局郊野地区绿道,串联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公园以及特色生态人文资源,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网络布局,形成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公共空间 金山区水库村公共空间与活动功能布局示意图图 3.46 奉贤区吴房村业态功能与空间布局示意图图 3.47 86农田林网意向图图114、 3.48 Integrated Blue-Green Rural Spatial Base蓝绿融合的乡村生态本底以林、水生态空间建设为抓手,结合乡村田、水、路、林等基础要素,彰显乡村生态环境与风貌特色。3.5.2 建设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乡村地区宜因地制宜推进农田林网建设。乡村地区宜选择在农田周边、田埂和沟渠两侧营造农田林网,树种上宜选择窄冠、深根、干直、根蘖性不强、抗逆能力强,且与农作物协调共生关系好的树种。农田边缘宜种植对农业生产影响少的树种,菜田边缘不宜种植针叶树种。农田林网布置宜选择南北向农村道路两侧种植,需适应农业耕作需求,以不影响农作物光照为115、前提。农田林网 87以耐水湿、生长快的乔木树种搭配花灌木、水生植物图 3.49 河道防护林考虑乡村生境构建图 3.50 建设指引乡村地区中小河道河道类型中小河道的河岸两侧鼓励建设生态缓坡,树种应以耐水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乔木树种为主,配以花灌木、水生植物;林带栽植株距一般 3-5 米为宜。河道防护林建设应考虑乡村生境构建,可在滨水林带、湿生植物周边点缀乔灌木、石块、枯木等元素,彰显野趣的同时也为鱼类、两栖类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躲藏空间。应结合水务管理要求推进林带建设,防护林建设应注意预留防汛车通过空间,将防汛安全与河道美化相融合。具有防汛功能的河道具有防汛功能河道的林带建设示意图116、图 3.51 乡村地区应结合河道空间建设水绿融合的滨水生态环境。应结合乡村地区不同功能与等级的河道空间推进沿河生态环境建设。蓝绿生态 88乡村地区应结合村庄道路等级与功能分类施策提升乡村道路风貌。乡村地区道路两侧林木的种植充分考虑村庄道路等级和功能。村道风貌 沿村主路林相优化示意图图 3.52 开放休闲林地示意图图 3.53 建设指引村主路道路类型村主路可根据形象塑造种植行道树和防护林带。植物配置以选择树干通直,生长健壮,滞尘、防噪声效果好,有观赏价值和美化作用的树种,适当配以灌木及观花植物,宜结合村民健身慢行步道综合建设道路林带。村支路可不设置行道树,以通透的视线突出乡村特色的农田景观。生产117、机耕路的林木种植要考虑农机器械的顺利通行。村支路生产机耕路乡村地区应结合成片林植入开放休闲功能。选择成片林地,以园林理念和手法,以乔木林为主、配置适当花灌木与地被建设景观林,为村民营造开放休闲林地;同时,按照“四化”森林要求,提倡使用乡土树种,确保色叶树种和珍贵树种造林比重。对村庄现状四旁林,可结合周边公共空间特质进行微提升改造,增设座椅、小品等设施。林地提升 89乡土文化特色 宝山区海星村蟹逅馆建设指引村庄公共空间风貌提升建设内容宜结合乡村出入口以及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等人流较为聚集区域,打造乡村公园以及小微绿色开放空间,凸显村庄文化记忆,与周边田园环境相融,面积宜大于 500 平方米。因地制宜118、综合配置服务功能,结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群体的需求,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布局,配置老年人健身点,儿童游艺设施、座椅、景观亭等休憩设施。应保护村庄内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古庙古桥等历史文化资源,将保护与空间利用相结合,营造具有辨识性的乡土特色公共节点。围绕乡村自然风貌特色,推动乡村道路、中小河道、乡土建筑等综合环境的优化提升。可利用农民住宅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尊重农民意愿,选择具有观赏、经济和实用价值的树种,以及栽植乔木加观赏性强的花灌木,进行庭院绿化美化。可搭配传统农具、特色手工艺品等“小品”做点缀,循环再利用旧砖瓦用作小庭院园路铺装和低矮院墙设置。乡土特色空间风貌提升宅前屋后的绿化感知度提升Ec119、o-friendly Rural Living Space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活空间彰显乡土文化特色,提升乡村公共空间,规范村容村貌,美化宅前屋后村居环境,倡导绿色乡村生活理念。乡村公共开放空间宜结合乡村文化特色提升环境风貌。鼓励结合乡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宅前屋后空间布局各类乡村绿色开放空间。乡村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材料要素应取材于当地,选取乡土植物,农作物等作为植物配置。同时,鼓励以乡村绿色开放空间为载体,定期开展乡村文化祭、农耕运动会、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特色活动,增强乡村人气。图 3.54 90浙江温州山根村宅前屋后绿色空间图 3.56 结合古树设置公共交往空间图 3.55 120、91Distinctive and Active Rural Industrial Space特色活力的乡村产业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产业,针对产业人群与旅游人群,建设富有活力的郊野生态产业空间。乡村绿色开放空间应围绕重点产业项目营造整体乡村环境。结合乡村旅游、住宿康养、总部办公等产业人群和旅游人群,提供相应的高品质设施与环境。考虑乡村创新创意人才,优先为其完善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建设运动场地;为城市游客提供田园郊野特色的游憩环境,例如开放田埂路,设置传统农耕体验项目等。乡村产业环境 奉贤区吴房村创意总部金山区水库村村民驿站暨为老服务中心图 3.57 浦东新区张江镇新丰村人才公寓图 121、3.58 图 3.59 建设指引乡村旅游产业类型结合乡村特有的农田、林地、湿地、河流等自然资源,挖掘古村古镇、乡土文化,发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鼓励结合乡村存量建设用地打造精品民宿、生态农庄、乡村养老中心等业态。存量空间的改造提升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和传统建筑形制,融合周边农旅文创资源,创建田园式农村养老、母婴康养、民宿康养、游憩康养、健康养生等功能。鼓励利用郊野地区田园式、低密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田园总部,为文创、科创、农创企业提供智能共享的办公环境。依托乡村空间,推进建设一批科创产业创新中心和示范区。休闲康养总部经济924.1 加强组织领导与分工协作122、4.2 完善政策协同与机制保障4.3 引导共建共治与公众参与4.4 强化动态监测与智慧管理4.5 推动建设实施与创建工作Reinforce Leadership of CollaborationImprove Coordination and LiabilityGuide Public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Bolster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Promote Implemen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9304实施保障Implemention and Assurance9404Implemen123、tion Guarantee实施保障4.1 加强组织领导与分工协作Reinforce Leadership of Collaboration各级政府是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市级层面发挥市绿化委员会的作用,结合导则要求,细化工作方案,形成行动计划,做好监督考核。市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区、镇政府按照公园城市规划建设要求,落实工作任务,形成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实施。4.2 完善政策协同与机制保障Improve Coordination and Liability市级层面加强协调合作,区级(管委会)层面发挥横向统筹作用,建立城市绿线、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内124、外绿色开放空间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机制。市区部门加大对附属绿地开放后的改造、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机制研究,消除权属方在费用负担、安全责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探索通过赋予开放绿地冠名权、给予使用便利等激励措施,引导社会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良好风向。954.3 引导共建共治与公众参与Guide Public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鼓励市民公众参与公园城市建设,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进行公众意见征询,确定市民、游客等目标人群的使用需求,配置相应服务设施,引导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充分调动企业、街道、居民等直接使用者的积极性,组建居民共治、商户共治或企125、业共治委员会,共同参与到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资金募集,管理养护的工作中,形成长效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及运营。4.4 强化动态监测与智慧管理Bolster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提升公园城市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依托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按照公园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完善公园城市建设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提高各级公园的 5G 网络覆盖率,支撑公园城市的精准化服务及精细化管理,开发公园城市应用场景。建立“一园一档”电子档案,结合公众的意见反馈,加强绿化及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964.5 推动建设实施与创建工作Promote Implement126、ation and Establishment按照导则要求,推动“公园城市示范点”建设,包括“公园型”街区、社区、校区、园区以及乡村的建设实施,广泛开展创建工作。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纳入绿色园区标准,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集聚区域以及产业发展转型区域,开展“公园型”示范园区创建;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纳入美丽街区创建标准,提升创建“公园型”美丽街区;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入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创建工作,提升创建“公园型”社区生活圈;将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和关键指标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创建建成“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及“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村。制127、定“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围绕北外滩地区、杨浦滨江地区、四大主城片区以及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区域,编制实施方案,推动建设试点,全面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创建工作。9798Appendix附录附录一“公园城市示范点”创建标准Appendix 1“公园型”美丽街区创建重点对商业、办公等城市公共地区的街区进行评价。基础性指标:街区绿化覆盖率、林荫道及绿化特色道路占比、慢行系统网络覆盖率、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保护率;提升性指标:绿视率、滨水空间公共化连通率、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率;倡导性指标:特色绿化彩化街道数量、既有单位附属绿地开放数量、商绿融合示范点数量。在满足美丽街区创建指标的基128、础上,增设以下相关指标,提升建设“公园型”美丽街区。Park-like Beautiful Neighborhoods1、“公园型”美丽街区 99表 1“公园型”美丽街区评价指标引导表序号关键指标指标与要求值类型指标说明1街区绿化覆盖率 30%基础性指标街区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总面积/街区总面积,对绿化覆盖率未达到30%,但达到 20%的街区强调以绿化覆盖率的提升作为创建评价要求 20%的情况下新增 2%2林荫道及绿化特色道路占比 70%基础性指标街区内认定为林荫道以及绿化特色道路的道路数量/道路总数3慢行系统网络覆盖率 80%基础性指标有骑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系统覆盖的129、道路数量/道路总数4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保护率100%基础性指标参照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要求5绿视率显著提升或达到高水平提升性指标体现绿化感知度水平的指标,后续结合国内外标准以及上海特点进一步深化指标要求6滨水空间公共化连通率100%提升性指标街区范围内对公众开放的滨水空间连通程度7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率100%提升性指标街区内新建文化、体育、医疗、商业商办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包含新建的中小学等教育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的比例8特色绿化彩化街道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道路绿化因地制宜应用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植物,加大新优色叶、观花行道树品种,形成特色景观风貌街道9既有单130、位附属空间开放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既有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公众开放10商绿融合示范点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在商业综合体中通过绿植运用打造富有景观特色的公共空间100表 2“公园型”社区生活圈评价指标引导表序号关键指标指标值类型指标说明1社区绿化覆盖率 35%基础性指标社区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总面积/社区总面积,对绿化覆盖率未达到 35%,但达到25%的社区强调以绿化覆盖率的提升作为创建评价要求 25%的情况下新增 2%2社区 400 平方米以上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 5 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100%基础性指标社区公共开放空间5 分钟步行可达的覆盖水平3社区绿道建131、设密度 1km/km2提升性指标社区内绿道建设总长度/社区总面积4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共享率 80%提升性指标社区内公园绿地全时开放共享的比例5整体社区绿化环境满意度 95%提升性指标社区使用人群的满意度情况6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园融合布局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社区公服设施与周边公园绿地功能相互融合,全面开放7新增居住区附属空间开放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新建或已建居住区局部附属空间实现开放的数量Park-like housing communitys2、“公园型”社区生活圈在满足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创建指标的基础上,增设以下相关指标,提升建设“公园型”社区生活圈。基础性指标:社区绿化覆盖率、社132、区 400 平方米以上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5 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提升性指标:社区绿道建设密度、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共享率、整体社区绿化环境满意度;倡导性指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园融合布局数量、新增居住区附属空间开放数量。101表 3“公园型”校区评价指标引导表序号关键指标指标值类型指标说明1校园绿化覆盖率 35%基础性指标校园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总面积/校园总面积,对中心城内绿化覆盖率未达到35%但已达到 25%的校区,强调以绿化覆盖率的提升作为创建评价要求 25%的情况下新增 2%2可实施公共建筑立体绿化实施率 90%提升性指标参照 上海市绿化管理条例实施3校区133、慢行系统建设有开展倡导性指标突出校园人车分流以及慢行系统建设4室外自然课堂绿地场所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可用于自然教育教学使用的绿地空间5校园内附属空间开放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校园附属空间开放情况基础性指标:校园绿化覆盖率;提升性指标:可实施公共建筑立体绿化实施率;倡导性指标:校区慢行系统建设、室外自然课堂绿地场所数量、校园附属空间开放数量。在满足绿色校区创建指标的基础上,增设以下相关指标,提升建设“公园型”绿色校区。Park-like green schools3、“公园型”绿色校区102基础性指标:园区绿化覆盖率、河道与道路两侧绿带实施率;提升性指标:绿视率、新增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134、共享率、绿道建设密度、可实施公共建筑屋顶绿化实施率;倡导性指标:园区内综合运动场数量、园区内户外交流场所空间数量、园区内可用于企业路演空间场地数量。结合各类园区的转型提升,增设以下相关指标,提升建设“公园型”示范园区。Park-like Demonstrative Industrial Parks4、“公园型”示范园区表 4“公园型”示范园区评价指标引导表序号关键指标指标要求类型指标说明生产制造型 科技研发型1园区绿化覆盖率20%并不低于现状25%并不低于现状基础性指标园区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总面积/园区总面积,对生产制造型园区、科技研发型园区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按照135、差异化的标准进行引导2河道与道路两侧绿化实施率 90%90%基础性指标园区内河道、道路两侧绿化的实施比例 3绿视率显著提升或达到高水平显著提升或达到高水平提升性指标体现绿化感知度水平的指标,后续结合国内外标准以及上海特点进一步深化指标要求4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率100%100%提升性指标园区内新建文化、体育、医疗、商业商办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包含新建的中小学等教育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的比例5园区绿道建设密度-0.5km/km2提升性指标园区内绿道建设总长度/园区总面积6可实施公共建筑屋顶绿化实施率 90%90%提升性指标参照上海市绿化管理条例实施7园区内综合运动场数量 1 处 1 136、处倡导性指标园区内配置综合运动场地数量8园区内户外交流场所空间数量-1 处倡导性指标园区内配套休憩设施的室外公共空间数量9园区内可用于企业路演空间场地数量 1 处 1 处倡导性指标园区内可用于企业路演的室外公共空间数量 103表 5“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村、片区评价指标引导表序号关键指标指标要求类型指标说明1森林覆盖率 25%基础性指标示范村、示范片区范围内森林总面积/示范村、示范片区面积,对森林覆盖率未达到 25%,但达到 18%的乡村强调以森林覆盖率的提升作为创建评价要求 18%的情况下新增 2%2中小河道两侧生态化驳岸实施率 80%提升性指标中小河道两侧生态化驳岸长度/中小河道长度3乡村137、道路南北向两侧林带实施率 80%提升性指标乡村道路南北向道路两侧林带实施长度/南北向乡村道路总长度4美丽庭院创建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依据市农业农村委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相关要求实施5开放式休闲林地建设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按照开放式休闲林地标准建设的林地情况6绿道或健身步道配置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依据绿道或健身步道建设相关要求实施7乡村产业景观融合示范点数量 1 处倡导性指标体现乡村产业与乡村景观融合的特色产业点基础性指标:森林覆盖率;提升性指标:中小河道两侧生态化驳岸、乡村道路南北向两侧林带实施率;倡导性指标:美丽庭院创建数量、开放式休闲林地建设数量、健身步道配置数量、乡村产业景观融合示范138、点数量。在满足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指标基础上,增设以下相关指标,提升建设“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Park-lik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ve Villages and Demonstration Areas5、“公园型”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104基础性指标:绿化覆盖率、开发边界内 3000 平方米以上公园 500 米半径覆盖水平、绿道建设密度;提升性指标:绿视率、可实施立体绿化建设实施率、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共享率、对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满意度、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率、可实施高架立体绿化和沿口花卉布置实施率、工地(2 年以上139、)围墙立面绿化实施率以及可实施社会地面停车场林荫化的实施率。围绕北外滩地区、杨浦滨江地区、四大主城片区、五个新城以及南北转型区域全面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创建工作。选择 5-10 平方公里左右范围(中心城区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编制实施方案,推动创建工作。“公园城市示范区”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需符合至少两项的“公园城市示范点“创建要求。Demonstrative Park City District“公园城市示范区”创建附录二“公园城市示范区”创建标准Appendix 2 105“公园城市示范区”创建指标引导表序号关键指标指标要求类型指标说明1绿化覆盖率 35%(老城140、区达到30%或新增 2%)基础性指标区域内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总面积/区域总面积2开发边界内 3000 平方米以上公园 500 米半径覆盖水平100%基础性指标突出公园的便捷可达,强调对生产、生活等各类人群的覆盖3绿道建设密度 1km/km2基础性指标区域内绿道建设总长度/区域总面积4绿视率显著提升或达到高水平提升性指标体现绿化感知度水平的指标,后续结合国内外标准以及上海特点进一步深化指标要求5可实施立体绿化建设实施率 90%提升性指标区域内可实施的立体绿化的建设实施比例6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共享率 80%提升性指标全时段开放的公园绿地数量占公园总数的比例7对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141、满意度 95%提升性指标突出绿色开放空间的品质、开放性以及对人民的便利性、感知度等综合方面的提升8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率 80%提升性指标新建文化、体育、医疗、商业商办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包含新建的中小学等教育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的比例9可实施高架立体绿化和沿口花卉布置实施率 95%提升性指标区域内可实施的高架立体绿化和沿口花卉的实施比例10工地(2 年以上)围墙立面绿化实施率 95%提升性指标区域内工地(2 年以上)围墙立面绿化的实施比例11可实施社会地面停车场林荫化的实施率 95%提升性指标区域内可实施的社会地面停车场林荫化的实施比例106(1)公园本导则所涉及的“公园”,是指142、上海全域的绿色开放空间,其中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及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中所确定的城乡公园体系为主体,同时也包含各种形式的可见可达的绿色开放空间。(2)“公园+”、“+公园”本导则中所提到的“公园+”是以上海全域绿色开放空间为主体(包含但不限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以及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中所确定的城乡公园体系),融合各类城市功能,体现生态人文特色,强化空间开放融合。本导则中所提到的“+公园”是指在上海城乡发展的各类空间区域(包括城市街区、社区、校区、产业园区以及乡村郊野地区等空间)中,增加各类绿色开放空间,143、结合区域人群使用需求,整体提升城乡空间品质。(3)公园绿地本导则中的“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的“G1公园绿地”,即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4)附属绿地本导则中的“附属绿地”是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的附属绿地概念,指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地。(5)绿色开放空间本导则中的“绿色开放空间”是指具有丰富绿化感知度,可供市民自由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附录三 名词解释Appendix 3 107 序号相关参考文件名称1上海市绿化条例2上海市公园管理144、条例3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4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5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6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7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8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9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10上海市新建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开发相关控制指标规定11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设置导则(试行)12上海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技术导则(试行)13上海市雨水调蓄设施规划建设导则 14上海市“美丽街区”创建导则15上海市绿化特色街区导则16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17上海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18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19145、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20上海市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21关于加强公园绿地适老适儿设施建设及服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2关于建立社区园艺师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23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24上海高校校园绿化建设和管理导则25上海市普教系统校园绿化建设管理导则26绿色产业园区评价导则(DB31/T946-2015)27关于本市工业园区绿地率统筹平衡的实施意见28上海市工业园区绿化专项规划编制导则29上海市村庄设计导则30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31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32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指南(DB31/1109-2018)附录四 相关参考文件Appendix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