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pdf
《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pdf(96页珍藏版)》请在地产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二一年三月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嘉 青 松 奉 南定 浦 江 贤 汇SHANGHAINEW TOWN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GUIDELINE1 总则 1OVERVIEW1.1 适用范围 21.2 目标定位 21.3工作原则 22 新城: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 4NEW TOWN:TOWARDS MODERN FUTURE CITY3 汇聚共享的城市 10VIBRANT AND SHARING CITY3.1 打造功能聚核、宜业宜居的繁荣都市113.2 推进功能融合、空间复合的产城格局143.3 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空间,打造活力街
2、区183.4 整体性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城市244 高效智能的城市 26EFFICIENT AND INTELLIGENT CITY4.1 强化对外便捷、对内便利,营造更方便优质的出行体验 274.2 做优街坊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未来社区354.3 系统推进实施新基建,加快数字化转型48目录6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5 低碳韧性的城市 42LOW-CARBON AND RESILIENT ECOLOGICAL CITY5.1 构建优于中心城的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 435.2构建安全韧性、弹性适应的空间新模式555.3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样板 606 个性魅力的城市 62CH
3、ARACTERIZED AND CHARMING CITY6.1 形成中心紧凑密实、外围疏密有致的总体空间形态666.2 构建视景丰富、视点可达、视廊通透的眺望系统 766.3 突出历史保护,彰显文化特色797 实施保障 86IMPLEMENTATION AND GUARANTEE7.1优化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877.2 创新完善空间管理政策机制 877.3 形成多方参与的空间治理格局877.4 强化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支撑和智慧管理881 总 则11.1 适用范围1.2 目标定位1.3 工作原则第一章总 则OVERVIEW2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1.1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
4、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五大新城。本导则使用对象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的政府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与设计单位、建筑设计单位、开发单位等。本导则关于五大新城的方案表述和图示为引导性内容,具体管控要求在后续单元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中明确。本导则未涉及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上海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1.2 目标定位本导则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为定位,按照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重点聚焦空间品质提升,对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提出引导要求,推进新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本导则是指导新城单
5、元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技术指南,是建设实施的行动指南和运营管理的操作指南。1.3 工作原则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先进理念和经验,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聚焦新城特质,关注突出问题。针对新城普遍存在的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提出空间优化策略建议,在提升城市活力、促进生活便利、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交通出行体验、营造城市特色等方面创新突破。推进总规实施,提升空间品质。高质量深化落实总体规划,高标准指导实施建设,立足能用、管用、好用,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通过指标管控、图文示例等方式引导建设。1 总 则3奉贤新
6、城南汇新城新城范围功能联动区图例嘉定新城范围:东至横沥河城市开发边界绿意路浏翔公路,南至蕰藻浜,西至嘉松北路,北至城市开发边界。面积:159.5 平方公里。松江新城范围:东至区界铁路金山支线,南至申嘉湖高速(S32),西至上海绕城高速(G1503),北至辰花路卖新公路明中路沈海高速(G15)沪昆铁路。面积:158.4 平方公里。青浦新城范围:东至油墩港章泾江老通波塘,南至沪青平公路中泽路沪青平公路(新),西至青赵公路上达河西大盈港五浦路青浦大道青顺路新塘港路新开泾三分荡路青浦大道,北至沪常高速(S26)。面积:91.1 平方公里。范围:大治河以南,上海绕城高速(G1503)瓦洪公路两港大道中港
7、以东区域。面积:343.3 平方公里。范围:东至浦星公路,南至上海绕城高速(G1503),西至南竹港航南公路沪杭公路,北至大叶公路;以及东至(规划)沪杭公路,南至张翁庙路(延伸),西至地灵路,北至芝江路。面积:67.9 平方公里。4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第二章新城: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NEW TOWN:TOWARDS MODERN FUTURE CITY2 新城: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5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围绕“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的总体目标愿景,以人为核心,将满足人的需求作为未来城市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最具活力”“最便利”“最生态”“最具特色”等发展要求,实现未来工作与生活更加无界
8、、服务与交通更加智能、城市与自然更加融合、人文与个性更加突出,形成“汇聚共享的城市”“高效智能的城市”“低碳韧性的城市”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四项策略。低碳韧性的城市汇聚共享的城市高效智能的城市个性魅力的城市6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城市产业能级和综合功能是决定新城辐射力和活力的重要基础。应强化以高能级功能支撑人口集聚,以多样化住宅保障人口集聚,以人性化空间吸引人口集聚,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将新城作为入沪就业、生活的首选地。产城融合:功能产业能级高,生产、生活无界融合,住宅供给特色多元,实现以功能引人、以产业聚人、以安居留人,形成产城融合、人气汇聚、活力繁荣的城市。活力街区:街区尺度宜人、慢行友好,界
9、面整体连续、开放复合,功能体验丰富多样、全时段,形成有趣味、可停留、可体验的活力街区。立体城市: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功能协调,建设地下城,地上地下无缝衔接,辨识清晰,形成多样立体的城市空间。核心理念最具活力THE MOST DYNAMIC2 新城: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7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新技术革命对未来生活方式、城市空间格局带来的深刻影响,注重智慧科技在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迭代演进,从快捷的出行、便利的服务和高效的基础设施三个维度,为市民创造更加高效智能的生活。慢行友好:推动交通全要素智能化,打造内外衔接、与城市相融合的交通枢纽,建设全域贯通、绿色友好的慢行网络,营造
10、高效便捷的智能出行场景,探索共享出行、绿色出行新模式。未来社区:坚持民生为先,打造深入街区的均等化、高品质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线上线下高效融合,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便捷、触屏可得、全时段可享、个性化定制、精准化供给的品质服务,打造未来社区。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技术,全面提升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核心理念最便利THE MOST CONVENIENT8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韧性城市、低碳城市。新城应深入贯彻“上海 2035”总体规划和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
11、的 2025 年上海实现碳达峰的要求,率先成为全市低碳韧性发展的示范区,形成绿色、韧性、低碳的空间新格局。蓝绿城市:基于市域生态走廊的框架,打造森林绕城、生态渗透、自然交融、网络叠加的城市生态格局。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水岸空间连续贯通,郊野公园开阔舒朗,形成环境宜人、美感愉悦的公园里的城市。安全韧性:通过空间的弹性适应和应急空间、场地的合理预留,构筑空间布局韧性。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生命线系统的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构筑设施韧性。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筑城市生态韧性。绿色低碳:农田林网复合生长,促进森林、农田碳汇,加强清洁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应用,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实现碳中和
12、,形成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气候友好的城市环境。核心理念最生态THE MOST ECOLOGICAL2 新城: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9一座有个性与特色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新城应顺应区域自然环境格局,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强化新城特色,塑造新城气质。通过节点有序、轴线清晰的空间结构,疏密有致的城市肌理,整体协调的高度管控,展示城市标志景观的眺望系统,打造“一城一意象”。气质鲜明:强化新城特色,塑造新城气质,打造“一城一意象”的未来新城名片,形成鲜明清晰、独具特色的城市意象。空间有序:空间基底整体有序、尺度宜人,标志簇群形象突出、序列感强,细节场景生动精致,形成颜值精美的魅力城市。人文个性:寻根本
13、土,保护老城历史风貌,演绎历史文化内涵,引领潮流,营造特色空间,塑造新城文化个性。核心理念最具特色THE MOST CHARACTERISTIC10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第三章汇聚共享的城市VIBRANT AND SHARING CITY3.1 打造功能聚核、宜业宜居的繁荣都市3.2 推进功能融合、空间复合的产城格局3.3 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空间,打造活力街区3.4 整体性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城市3 汇聚共享的城市11五大新城功能引导嘉定新城沪宁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汽车研发及制造为主导产业,具有独特人文魅力、科技创新力、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青浦新城沪湖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创
14、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功能为支撑,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水乡都市和现代化湖滨城市。松江新城沪杭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科教和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具有上海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区域高等教育基地。奉贤新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具有独特生态禀赋、科技创新能力的智慧、宜居、低碳、健康城市。南汇新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新型贸易、跨境金融、总部经济、航运服务、先进制造为支撑,扩大开放优势、强化创新策源功能、集聚海内外人才、激发多元文化魅力,建设成为开放创
15、新高地、离岸在岸业务枢纽和宜居宜业城市。3.1 打造功能聚核、宜业宜居的繁荣都市BUILDAPROSPEROUSCITYTHATISFUNCTIONALLYCONCENTRATEDANDSUITABLEFORBUSINESSANDLIVING原则导向:新城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新城中心应具备比主城区副中心更加完备的功能,形成鲜明特色,强化集约紧凑发展,提高就业密度,成为功能更综合、特色更突出的城市副中心。结合新城公共中心和大型开敞空间,加快建设一批代表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和显示度高、获得感强的重大功能性民生项目,充分挖掘新城资源禀赋,引入一批特色化的公共服务品牌资源,促进社
16、会事业和产业深度融合,显著提升新城公共服务影响力。引导头部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向新城集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新城住宅结构,提供多样化、高品质、可负担的居住产品,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提供特色多元的人才公寓、单身公寓和多层次租赁住宅。关键指标:新城中心商业商办就业密度 8 万人/平方公里;地均工业总产值 100 亿元/平方公里。12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将新城中心打造成为功能更综合、特色更突出的城市副中心新城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新城中心应该具备比主城副中心更加完备的功能,同时也要结合各个新城的特点植入特色功能,实现新城中心集约紧凑发展,商业商办就业密度达到城市副中心水平,为
17、8 万人/平方公里。五大新城中心总体导向嘉定新城中心围绕远香湖,重点培育文化、科技创新等核心功能,形成辐射沪苏方向以及上海西北地区的区域综合服务中心。青浦新城中心围绕青浦新城站,重点培育文旅、商贸等核心功能,形成辐射沪湖方向以及环淀山湖的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松江新城中心围绕松江枢纽和中央公园,重点培育文化、科教等核心功能,形成辐射沪杭方向以及上海西南地区的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奉贤新城中心围绕金海湖,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商贸等核心功能,形成辐射杭州湾北岸地区的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南汇新城中心围绕滴水湖,集聚自贸区开放型核心功能。发展新型贸易、跨境金融、总部经济、航运服务等功能,营造世界级商业商务环境。服
18、务国际多元化人群,展现海纳百川的文化魅力,发展文化博览、休闲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激发 24 小时持续活力。加快建设一批代表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一批显示度高、获得感强的重大功能性民生项目,引入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品牌资源,显著提升新城公共服务影响力。每个新城至少拥有 1 所高职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校区),1 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 个综合性体育运动中心,1 座市级博物馆、美术馆或大剧院等文化场馆。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公共服务和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教融合、产学研医结合,助力新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产城融合发展,显著提升新城服务产业竞争力。3
19、汇聚共享的城市13引导头部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向新城集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引导头部企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向新城布局,培育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地均工业总产值 100 亿元/平方公里。提供多样化、高品质、可负担的住宅,围绕轨交站点建设多层次租赁住房发挥新城作为上海吸引外来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主战场和蓄水池作用,加强政策保障,推进住宅有序供给,支撑新城人口密度不低于 1.2 万人/平方公里,实现引人才、聚人口。住宅类型:优化新城住宅供给,适应各类人才不同需求,供应特色化国际社区、复合化创业社区等多样化居住产品,围绕轨道交通站点,重点提供特色多元的人才公
20、寓、单身公寓和租赁住房。住房结构和供应: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等住房保障制度,研究租售衔接政策,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不低于 25%。实现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范围内,新建住宅中以租赁房为主。鼓励各新城打造租赁住房平台,为落户新城的人员提供自主申请、类型多元的住房选择。鼓励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混合布置,加强社会融合。根据地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交通设施条件,有序控制住宅供应节奏。14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促进产业社区向综合功能城区转变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产学研复合型园区,推进开放式、组团化的创新街区建设,营造产业创新氛围。提供一定规模
21、的租赁住宅、员工宿舍、人才公寓,适当布局或预留创新工坊、创客中心、产品展示等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商业、餐饮等生活配套设施,营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满足就业人口多元需求,实现园区内住宅、服务设施 15 分钟慢行可达,促进职住平衡。促进居住片区向复合街区转变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工作、休闲、学习、交流等多样需求,适应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生活方式,鼓励在复合街区中植入商业、办公、科研等产业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双创社区,在规划中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或兼容空间,在社区中提供更多介于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原则导向:顺应未来工作生活更加融合的趋势,促进产业社区向综合功能城区转变。新建开放式产学研一体化创新
22、街区,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凸显综合功能;融合式改造既有产业社区,引入生活功能,满足就业人口多元需求,促进职住平衡。促进居住片区向复合街区转变。因地制宜推进双创社区建设,鼓励在家门口创业、就业,预留必要的混合发展用地或兼容空间。将工作、休闲、学习、创造等多样化的功能植入既有居住片区,实行复合化改造。3.2 推进功能融合、空间复合的产城格局PROMOTETHEINDUSTRIAL-CITYPATTERNOFFUNCTIONALINTEGRATIONANDSPATIALCOMPOUND3 汇聚共享的城市15五大新城空间格局嘉定新城形成“一轴、一核、多片”的空间格局。“一轴”指横沥河功能轴;“一核”指嘉
23、定新城中心;“多片”指老城片区、嘉定北片区、嘉定南片区、马东留白片区、国际赛车场片区、朱桥产业片区。青浦新城形成“两轴、一核、多片”的空间格局。“两轴”指沪湖综合功能轴和外青松功能轴;“一核”指依托中央商务区形成的青浦新城中心;多片”指产业转型片区、产城融合片区、老城片区、夏阳湖片区、东部产业片区、西部宜居片区。松江新城形成“两轴、两核、多片”的空间格局。“两轴”指 G60 功能轴和新城活力轴;“两核”指中央公园生态型公共中心和松江枢纽中心;“多片”指花园新城片区、老城片区、现代化新城示范片区、西部工业片区、东部工业片区。奉贤新城形成“双轴、一核、多片”的空间格局。“双轴”指产城融合发展轴和城
24、乡一体化发展轴;“一核”指奉贤新城中心;“多片”指新城中心片区、东方美谷片区、城南片区、大健康产业片区、老城文化片区、居住片区。南汇新城形成“一轴、一核、多片”的空间格局。“一轴”指沿海发展集聚轴;“一核”指南汇新城中心;“多片”指滴水湖核心片区、先进智造片区、综合产业片区、新兴产业片区。16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嘉定新城功能结构引导图青浦新城功能结构引导图松江新城功能结构引导图3 汇聚共享的城市17奉贤新城功能结构引导图南汇新城功能结构引导图18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五大新城功能引导嘉定新城沪宁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汽车研发及制造为主导产业,具有独特人文魅力、科技创新力、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现代化
25、生态园林城市。青浦新城沪湖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创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功能为支撑,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水乡都市和现代化湖滨城市。松江新城沪杭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科教和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具有上海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区域高等教育基地。奉贤新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具有独特生态禀赋、科技创新能力的智慧、宜居、低碳、健康城市。南汇新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以新型贸易、跨境金融、总部经济、航运服务、先进制造为支撑,扩大开放优势、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26、集聚海内外人才、激发多元文化魅力,建设成为开放创新高地、离岸在岸业务枢纽和宜居宜业城市。各新城宜结合新城中心等公共活动中心打造活力街区。活力街区强调紧凑集约的开发模式,促进一定规模的空间集聚,处理好嘉定新城中心与远香湖、奉贤新城中心与金海湖、松江新城中心与中央公园的关系,鼓励沿大型开敞空间单侧布局活力街区。原则导向:围绕新城中心和地区中心,形成小尺度密路网,适合慢行的“无车街区”。建设地面、地上、地下相结合的立体步行网络,形成覆盖新城中心,不被车行道阻断的完整连续步行系统。强化街区界面的整体连续、开放复合,聚焦公共界面的整体性,统筹好建筑、广场、绿地等布局,打造连续流动、精致宜人的公共空间,鼓
27、励沿街建筑底层引入多样复合的功能业态。突出全时段空间利用和功能引导,每个新城打造 1 处地标性24 小时运营的公共活动集聚区,引导分时段的多功能复合。关键指标:公共中心地区街坊规模控制在 2 公顷左右;底层界面公共功能占比 75%以上。3.3 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空间,打造活力街区CREATEHUNMANIZEDHIGH-QUALITYSPACEANDCREATEDYNAMICDISTRICTS3 汇聚共享的城市19大街坊、疏路网小街坊、密路网形成小尺度密路网,适合慢行的“无车街区”街坊尺度:以适宜人的活动为原则,建议形成 2 公顷左右的街坊尺度。以小街坊、密路网支撑街区高强度开发。慢行环境:建设
28、地面、地上、地下相结合的立体网络,形成覆盖新城中心,不被车行道阻断的完整连续慢行系统。营造良好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实现街道完全林荫化,为慢行空间提供“夏季有树荫、冬季见阳光”的环境体验。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利用周边道路及地下空间组织机动车交通,形成活力交往的“无车街区”。墨尔本 CBD 将实施 无车超级街区,超级街区将跨越几条街道,不允许车辆行驶,只允许行人和自行车通过。急救车辆、运输车辆和住户用车,它们可以被允许进入街区,但限速为每小时 10 公里。20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强化街区界面的整体连续、开放复合街区功能:鼓励在街区、街坊和地块等不同层面进行土地复合利用
29、,形成多种维度的功能混合。将商业、办公、居住、文体、娱乐、社区服务等不同功能进行有机混合。重点关注建筑底层的功能业态,底层界面公共功能占比达到75%以上,鼓励设置开放性强、互动性高的功能,宜以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等公共服务功能为主,营造生活化和社交性的场景。空间尺度:注重公共空间及其两侧界面的尺度关系。建筑间开放空间的宽度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 30 米,剖面高宽比宜为 1:11:1.5。公共空间两侧底层建筑或裙房的建筑高度宜控制在 24 米以内,不宜超过 30 米。建筑界面:聚焦公共界面的整体性,营造协调连续、韵律变化的建筑边界,扩大建筑临街面,延伸积极有活力的街道界面。基于
30、行人视线高度,保持街区公共空间两侧建筑的首层界面和围墙的通透性,注重虚实互动。注重建筑界面的细部设计,活化转角空间,优化建筑前区,增强建筑与行人的互动关系。3 汇聚共享的城市21空间界限:鼓励地块内部广场、口袋公园、游憩角等空间开放。鼓励建筑底层空间架空,创造更多活动丰富、体验多样的灰空间。通过弱化高差、统一铺装等方式,整合街道、广场、公共通道、连廊、建筑灰空间、空中花园等各类开放空间,消解空间之间的界限,形成整体开放、平面流动、立体互联的大开放空间网络。突出全时段空间利用和功能引导结合新城活力街区,每个新城打造 1 处地标性 24 小时运营的公共活动集聚区。24 小时复合功能:围绕“夜购、夜
31、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等主题,丰富夜间设施业态,鼓励 24 小时公共活动集聚区相关现有设施延长营业时间,引导分时段多功能复合。结合新城特色,策划特色各异的夜生活节庆活动。夜景照明:重点聚焦 24 小时公共活动集聚区,提高夜间照明亮度,提高安全性,配合夜生活节等节庆活动,变换节日照明效果,突出特色。交通支撑:扩大新城夜间公交覆盖范围。24 小时公共活动集聚区及周边区域,延长日间公共交通运营时长,沿街划示夜间临时停车位和出租车候车区。22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规模化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城”发展规模:将新城地下空间划分为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控制发展区、限制发展区。1)重点发展区:重点发
32、展区主要为公共活动中心核心区域、一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 300 米范围、重要交通枢纽和换乘站点周边 600 米范围区域,引导区域整体开发,加强地下空间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地上地下功能、空间、环境一体化利用,展现立体城市形象。重点发展区应保障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功能,联通通道设置要求,人防建设要求,地下公共活动功能的空间要求,以及实施时序要求。适当促进公共设施地下化,布局商业、餐饮、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区地下建设规模达到地上建设规模的 50%左右。2)一般发展区:一般发展区主要为除重点发展区和公园绿地以外的城市建设地区,强调地上地下功能联动、空间联通,提高空间复合利用,主要保障基础设施建
33、设需求、地下停车需求和人防建设要求。3)控制发展区:控制发展区主要为城市公园绿地等空间,在不破坏生态和满足一定覆土要求的前提下,重点保障地下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民防设施,可引导与地上功能协调,适当设原则导向: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最大程度释放地面空间用于人的活动为出发点,全方位打开城市立体发展格局。规模化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城”,促进公共设施适当地下化,加强步行与商业、文娱等服务功能的空间融合,提高地下空间品质,打造充满活力的地下步行城市。网络化连接地上地下,实现空间一体化,加强地下空间整体性规划建设,提高成片开发区域联通度,通过地上建筑和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和功能界面的完整连续,形成
34、功能复合、富有活力的地下网络。分层分类利用地下空间,系统整合公共活动、基础设施、地下交通、智能物流等各类功能,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地下化建设和已建地下空间的优化改造。关键指标:重点地区地下建筑量达到地面建筑量 50%左右;新建市政设施(含变电站、排水泵站、垃圾中转站等)地下化比例达到 100%。3.4 整体性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城市STRENGTHENTHE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UNDERGROUNDSPACEANDBUILDATHREE-DIMENSIONALCITY3 汇聚共享的城市23置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设施。4)限制发展区:限制发展区为河湖水系及
35、开发边界外生态空间,除必要的线性工程,如市政管线、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原则上不宜开发地下空间。景观环境:优先利用自然采光,结合下沉广场、采光中庭、天窗以及光导系统,最大程度将自然光线和自然风引入地下空间,以新风系统等技术手段作为补充,改善地下空间采光通风环境。适当增加绿化种植,将地面自然生态延伸至地下,丰富空间景观层次。网络化连接地上地下,实现空间一体化网络空间:加强地下空间整体性规划建设,提高成片开发区域联通度,促进地上建筑和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形成功能复合、富有活力的立体网络。通过功能界面的连续,削弱地上、地下空间的差异感。24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利用下沉广场、中庭花园、地下阳光厅等形
36、式,与地面公共空间相连,扩大地下空间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实现地面空间到地下空间的自然过渡。增加垂直交通和地面出入口,提高出入的便利程度。空间辨识:通过下沉广场、中央大厅、垂直交通通道等,增加地下空间的辨识。1)线形平面布局的地下空间,可通过不同风格和空间尺度的区域及广场有序的排列,使步行者可以形成构造清晰的空间辨识度。2)中心形平面布局的地下空间,不宜采用完全对称的布局方式,且连接单个中心的方向不宜过多,以利于辨识方位。3)网络状平面布局的地下空间,宜进行一定的区域划分,各区域具备清晰明确的特征,以增强人们对地下空间位置的认知度。地下空间应有清晰明确的标识系统,并形成连续序列,在中心、转角等处均
37、应提供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直观有效,使人们得以明确目的地的方位。分类分层利用地下空间,系统整合各类功能地下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应遵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地下空间与地上功能相协调原则,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民防工程、应急防灾设施,有序、适度开发公共活动功能,打造安全韧性、立体连通、高效运行的城市地下设施网络。新建市政设施(含变电站、排水泵站、垃圾中转站等)地下化比例达到 100%。分类分层管控:遵循本市地下空间竖向分层总体框架,依据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层、分类设置各类设施。优先利用地面以下030米的浅中层地下空间,重点安排市政、交通、防灾等功能,适度安排商业功能。限制地面以下 3050 米的中
38、层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层,提高地下空间利用安全性。限制地面以下大于 50 米的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可作为快速交通、物流调配、雨水调蓄、能源输送等功能系统的预留控制。线形平面布局的地下空间中心形平面布局的地下空间网络状平面布局的地下空间3 汇聚共享的城市2526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第四章高效智能的城市BUILD EFFICIENT AND INTELLIGENT CITY4.1 强化对外便捷、对内便利,营造更方便优质的出行体验4.2 做优街坊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未来社区4.3 系统推进实施新基建,加快数字化转型4 高效智能的城市27原则导向:完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交通体系,
39、建设“内外衔接”“站城一体”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整合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线、市区线等系统,实现对外便捷,对内便利,并加强枢纽周边地区不同功能集聚和综合设置。构建以轨道交通(中运量)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强化各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并以静态交通供应端管理需求端,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建设贯穿全域的慢行网络,兼顾骑行和步行的要求,以连续、完善、安全、舒适为原则,串联新城主要功能节点,进一步提高新城拥有独立路权的慢行网络密度,重点加密人流量较大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慢行网络。打造安全高效的智慧出行场景,推广出行即服务(MaaS)+智慧定制公交+智慧停车系统,形成“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
40、的智慧出行新业态和新模式。关键指标: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 50%以上;拥有独立路权的慢行网络密度达到 10 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站点 300 米、500 米覆盖率分别达到 70%和 100%。建设“内外衔接”“站城一体”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枢纽功能:加强内外衔接,构建相对独立的对外客运枢纽体系,强化辐射区域的枢纽门户功能,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节点工程、“四网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未来新城的活力核心。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四网融合”,打造一体化建设的“智慧枢纽”,并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相邻新城及中心城多向高效联系的网络化格局。实现 30 分钟联系周边中心镇,45
41、 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 分钟衔接国际枢纽的目标。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分为干线节点功能提升型和城际轨道融合锚固型。干线节点功能提升型站点,是位于干线铁路通道上具备确立枢纽地位基本条件的车站,重点增加停靠班次并强化与城市交通的一体化衔接换乘,强化站前共享空间与城市门户的标志性。4.1 强化对外便捷、对内便利,营造更方便优质的出行体验STRENGTHENEXTERNALANDINTERNALCONVENIENCE,CREATEAMORECONVENIENTANDHIGH-QUALITYTRAVELEXPERIENCE28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城际轨道融合锚固型站点,一般远离干线铁路通
42、道或车站位于新城的边缘,应强化城际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衔接干线铁路并深入中心区,充分发挥综合枢纽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站域空间:强化从平面化的交通布局向垂直化的分层交通系统演进,立体集约布置出租车、公交、停车等配套设施,建立便捷、舒适、全天候的一体化换乘模式,并科学合理组织交通流线,鼓励大容量公共交通的换乘距离最短。站点周边:鼓励围绕交通枢纽周边布置商业、办公、居住和公园等功能,并配置公交枢纽和出租车接驳等设施,将其作为完善地区功能、打造城市形象、优化交通组织的重要载体。1)开发模式:建立“一体化、多功能、综合型”的立体开发模式,推动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站场、停车场设施和周边空间的联动开发。通过
43、上盖开发模式,将交通枢纽与周边区域整合设计,利用上盖平台或立体步行系统无缝衔接,更加有机的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的融合。Salesforce 客运中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处于中央商务区南区的环湾街区。地上、地下共计 5 层,入驻 11种交通系统,交通枢纽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英尺。中央站厅设于地下一层,连接首层和火车站层,站厅里设有商业、售票和自行车停放。地下二层,可通过三条站台搭乘火车,六条铁轨分别服务于加州火车系统和加州高铁系统。首层和夹层皆有大型自动扶梯直达二层公共交通层,公共交通层拥有一套高效的单向环形车道系统。4 高效智能的城市292)空间整合:围绕交通枢纽设置步行通道、非机
44、动车停车泊位,形成“B+R”立体慢行换乘系统。构建多层次步行网络,打造地下步行体系与商业互动的活力界面,并提供休憩、逗留空间,最大化发挥多地块整合的优势和价值,实现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紧凑整合。构建以轨道交通(中运量)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形成以“公交+慢行”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构建以轨道交通(局域线)为主的新城内部公共交通体系,并提前谋划做好空间预控。打破不同交通方式、不同运营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多元化服务、一体化组织、市场化运营、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公共交通系统,提升新城内部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达 50%以上。完善以中运量公交和中运量轨道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局域网络,升级常规公交
45、走廊,构建内部具有独立路权的骨干公交系统,并优化常规公交网络,形成多层次公交服务。虹桥枢纽30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轨道交通(中运量):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带布局,串联重要功能组团,衔接市域线、市区线以及重要交通枢纽,实现 30 分钟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单条线路长度一般为 20 公里左右,站距控制在500 米,优化道路空间、保障独立路权,高峰运行速度不低于 25 公里/小时,步行衔接换乘时间不超过 5 分钟。实现 30 分钟内部通勤,新城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半径范围内用地、人口、岗位覆盖率分别达到 30%、40%、40%。常规公交:以“实施低效合并,强化短线高频”为重点,探索定制化和响
46、应式公交,线网由“长线直达”逐步优化为“短线+轨道”的“换乘型”网络。公交线网密度达到 3.04.0 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站点 300 米、500 米覆盖率分别达到 70%和 100%。短驳线路长度控制在 5 公里以内、站距控制在 200300 米,高峰发车间隔 35 分钟,为乘客提供更便捷、更舒适、更体面的个性化辅助公交服务。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骨干公交新城新市镇4 高效智能的城市31建设贯穿全域的慢行网络在新城范围内构建安全便捷、舒适宜人、贯穿全域的高品质慢行网络。提升网络连通性,优化慢行环境与景观品质,结合新城资源禀赋,串联特色节点,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线路。网络布局:1)构建贯穿全域的“
47、骨干+支网”式慢行网络。构建联通主要功能片区、公共活动中心的“骨干慢行道”。在此基础上,向各片区内部延伸,并在片区内成环成网,逐步形成多层次、互联互通的全域慢行网络。2)加密慢行网络密度。通过打通地块内部通道,鼓励设置地上、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立体慢行网络等方式提升新城全域慢行网络密度,重点加密人流量较大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慢行网络,实现新城全域慢行网络密度 10 公里/平方公里。3)设置特色线路。围绕新城资源禀赋,开展文化旅游、运动健身等活动,策划慢行游线和主题活动,如结合各新城中的老城区打造“上海根历史探寻道”,结合临港海湖特色打造“海湖韵全景运动道”等。通过特色线路打造慢行示范,逐步
48、有序推进慢行道高质量、特色化发展。32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设置标准:以人的活动需求和目的为导向,可将慢行道分为交通连接型、休闲健身型和社区生活型,针对不同类型慢行道提出设置标准和设计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步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分设,具体宽度宜与慢行活动需求和空间尺度相协调。1)交通连接型慢行道:主要承载通勤类活动,强调安全、通畅和便捷,并与公共交通形成良好衔接。步行道宽度以 2.0 米为宜,骑行道单向宽度以 2.5 米为宜,当慢行道合设时,最小宽度不得小于 3.5 米。鼓励在慢行道两侧种植乔木等植物以提供树荫,营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鼓励增设慢行友好型配套设施,如骑行者停车扶栏、路口遮阳棚
49、、上下坡的自行车专用梯等。2)休闲健身型慢行道:主要承载慢行休闲活动,包括跑步、骑行等健身活动,宜结合滨水空间、各级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公园等生态空间建设。建议步行道宽度以 2.0 米为宜;跑步道宽度以 1.8 米为宜;骑行道单向宽度以 2.5 米为宜;当慢行道合设时,最小宽度不得小于 3.5 米。加强慢行道周边的绿化景观设计和环境提升,加强服务配套,建议每隔 1 公里左右设置服务设施点,并与节点广场相结合。3)社区生活型慢行道:主要承载日常生活类活动,多以步行为主,主要依托街巷空间和居住社区内部通道等,宜结合学校、生活服务设施、医院等要素进行布局选线,充分挖掘有潜力的里弄街巷,提升慢行覆盖率。
50、步行道宽度不宜小于 1.5 米,并通过打通断点、提升绿化品质等方式优化慢行环境与品质。4 高效智能的城市33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设施公交场站:鼓励公交首末站与城市公共建筑结建,鼓励停车区向立体化发展,多层停车库建筑层数宜为 3 层或 4 层,在满足停保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公交停车场、公交停保场进行综合利用。公交微枢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车站,综合布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加强公交站点的多模式交通衔接功能,完善公交站点微枢纽建设,鼓励发展“步行+公交”及“自行车+公交”等多种形式的接驳交通,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地,设置出租车扬招站。停车设施:实行区域、类型差别化的停车供给及需求管理政策,适度满足居住基本停车
51、需求,合理控制核心区商业、办公等出行停车需求,严格控制路内停车泊位规模。轨道交通站点 600 米服务范围内的商业服务业、商务办公用地的机动车停车配建标准宜按照 0.8 的系数进行折减。结合交通枢纽推进公共换乘停车系统建设(P+R)。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地区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在满足配建停车位指标要求之外,可增加面向公众开放的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库)应符合“小型、分散、就近服务”的原则,服务半径在公共活动中心区不宜大于 300 米,其他地区不宜大于 500 米,宜与公共设施结合建设,鼓励采用“立体化”建设。共享新能源汽车出租车候客点共享单车非机动车停车地铁站公交34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打造安
52、全高效的智慧出行场景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将传统交通运输业和互联网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形成“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出行即服务(MaaS)新业态和新模式。智慧道路:推进交通全要素智能化感知网络建设,引导存量设施数字提升改造,实现交通治理大数据赋能取得新突破,交通服务场景化建设不断丰富。1)车路协同:加快车路协同与基础应用的示范推广,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建设,推进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试点应用 ADDS 算法、计算机图像视觉、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雷达探测、传感设备实现车与人与路的连接,助推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安全、智能、高效的驾驶场景。2)智
53、慧管控:提升道路交通智慧管控能级,加强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实现对道路交通流量、车速、事故、异常事件、灾害天气等动态监测预警。结合新一代道路交通管理系统(IDPS)打造智慧道路管理体系,推进建设“智能信号灯”路口、新型行人过街提示系统,拓展自适应信号系统应用范围。智慧公交:提升公共交通智慧运营能级,加快北斗高精度定位在地面公交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车道级精准定位,实现公交站点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提升信息服务准确性和运营调度精准性。智慧停车:构建人工智能共享停车云平台,全面整合路内、路外城市停车资源,破解车位资源“信息孤岛效应”,引导车辆到达空闲车位,实现“无感出入、无感支付、无人值守”,提高停车
54、位使用效率。4 高效智能的城市35原则导向:顺应未来社区服务更加均衡便利,线上线下更加融合的趋势,通过规划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活出行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服务保障的韧性。提供全龄友好的基本生活服务,将街坊作为营造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空间“细胞”,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下沉至街坊,以人的体验为导向,鼓励新城社区服务设施结合生活路径布置,养老、幼托等设施临近集中绿地建设。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做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预留,应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强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预留和弹性适应。鼓励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混合,一站式解决餐饮、社交、娱乐、健身以及学习办公等各方面需求。关键指标
55、:5 分钟步行范围内提供全龄友好的基本生活服务;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宜在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确定标准的基础上增加 15%。4.2 做优街坊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未来社区STRENGTHENTHESERVICEFUNCTIONOFNEIGHBORHOODANDBUILDFUTURECOMMUNITY5 分钟步行范围内提供全龄友好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布局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加快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落地。对既有社区,针对现状公共服务薄弱领域,以及服务盲点地区,加快设施建设;对新建社区,在设施密度和建设时序上,适度超前布局,提供数字化、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以街坊为单位,布
56、局贴近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增加设施数量,完善设施类型,提高设施就近服务能力,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化、均衡性。强调设施沿生活路径布局。将轨道交通站点与主要居住区、就业区之间连接的街道定位成为生活性街道,并提供街道商业空间,提升便利店、社区菜场、餐饮店等生活服务设施的密度。鼓励养老、医疗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临近集中绿地、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36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全龄功能:针对人群特征和需求,提供全领友好的多元功能服务和品质设计。为长者提供集助餐点、护理站、康复训练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为老服务中心,在管理上强调运营社区化、服务专业化,实现幸福养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各类托育资源,满足适
57、龄幼儿家庭多元的入托需求。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做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预留随着线上线下的融合更为紧密,积极探索个性化定制生活新方式,营造各类智能生活场景体验,打造未来社区。灵活适应社区生活新需求,为社区发展预留空间,新城社区级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宜在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确定标准的基础上增加 15%。教育设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打通线上线下,社区内外的交互学习渠道,拓宽教育的时空性与多样性,配置功能复合的图书馆、自习室等泛在学习环境,充分共享各类教育资源。文化活动室休闲餐饮社区菜场/生鲜集市幼托点为老服务点创客空间健身点社区花园便利店4 高效智能的城市37医疗设施:升级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新城 规划 计划 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