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城壕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3页).pdf
下载文档
上传人:Le****97
编号:1348363
2025-04-30
23页
4.17MB
1、华池县城壕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华池县城壕镇人民政府二二五年三月目录1.总则2.定位与目标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4.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5.村庄建设与产业布局6.国土空间支撑体系7.历史文化与特色风貌8.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9.镇区规划10.近期计划与规划传导11.规划实施保障Contents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四强”行动做实做细2、“五量”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理念,着力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田园城镇,生态城壕”。1、总则1.1指导思想底线管控,节约集约1.2规划原则以人为本,优化配置侧重实施,强化管控全域统筹,综合治理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公众参与,开放共享规划范围:包括本次规划范围包含镇域范围和镇政府驻地范围两个层次。其中镇域范围包括太阳村、定汉村、城壕村、庄科村、火连湾村、中塬村3、香山塬村、牛家塬村、余家砭村、张川村、杨寺岔村、庙湾村,总面积约 461.11 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规划范围以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为准,总面积 18.90公顷。1、总则1.3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基期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1.4规划期限2承接城壕自身发展诉求、落实相关规划要求、凸显古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推动服务配套、智慧农业联动发展,建设成以牛羊养殖,食用菌种植为特色的“三元双向”循环产业基地和陇东农耕交相辉映的特色文旅示范镇。规划定位与目标重点生态功能区;工业主导型城镇;重点镇;以绿色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商贸物流、石油相关制造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小城镇为主4、要发展方向。2.2功能定位以农牧种养殖为核心,以农副产品精细化加工为支柱,以现代村镇服务业为重点。构建多产融合的现代小城镇产业体系。2.3形象定位2.1总体定位2.4产业发展目标生态田园城镇 产业振兴城镇 幸福宜居城镇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3.1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一心两轴三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心:以城壕镇区为核心,规划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人口与产业向该区域聚集,形成带动全镇及周边乡镇发展的经济增长极。两轴:依托 S201 等重要的交通线,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和农旅融合发展轴;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将镇域内中心村和大部分基层村连接,通过镇区辐射带动5、全镇发展。三区:北部农业重点发展区、西部城镇建设重点区和东部子午岭生态屏障保育区。至2035年,城壕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45.77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864.24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城壕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5569.34 公顷,占镇域面积的 12.08%。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统 筹 安 全 和 发 展,全 镇 划 定 城 镇 开 发 边 界30.83公顷。城镇开发边界3.2底线约束和空间管制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生态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区面积 5569.34 公顷,占镇域国土面积的 12.08%。生态控制区:镇域内生态保护区面积 10150.576、 公顷,占镇域面积的 22.01%。农田保护区:域划定农田保护区面积 4864.24 公顷,占镇域国土面积的10.55%。城镇发展区:城镇发展区面积 30.83 公顷,占镇域面积的 0.07%。乡村发展区:镇域内乡村发展区面积 25330.28 公顷,占镇域面积的 54.93%。矿产能源发展区“镇域内矿产能源发展区面积 165.73 公顷,占镇域的 0.36%。3.3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地结构合理优化规划分区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农用地优化调整至规划期末,规划农用地总面积 45358.11 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 49.59%,较基期年面积减少了 76.82 公顷。建设用地优化调整至规划期末7、,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 532.38 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 1.14%,较基期年面积增加了 78.80 公顷。未利用地优化调整至规划期末,未利用地总面积 220.51 公顷,占镇总面积的 0.48%,较基期年面积减少了 1.27 公顷。3.3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地结构国土空间用地结构优化调整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n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n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用地;n 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4、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4.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n 明确城壕川等河流水系保护措施和管控要求;n 以“生态优先、深度治理、巩固提升”为原则,在巩固干流水质提升基础上,开展水环境较差支流的深度治8、理,提升水生态环境。n 立足草地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草地资源质量提升,着力支撑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n 以保护现有林地资源和提高林地质量为基础,科学实施修复措施,遏制林地退化,增强水源涵养及土壤保持能力,明显改善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大力提高区域林草碳汇能力。n 明确造林绿化重点区域,同步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作为带位置安排造林绿化任务的主要依据,推进生态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上升。4.3林草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4.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确保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资源保护与利用4.4耕地资源保护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有序推进耕地进出平衡。加强耕地保护9、落实耕地保有量任务n 大力建设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耕地规模化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耕地质量n 优先将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新建高标准农田、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等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布局。保护永久基本农田n 通过开发、复垦或整理等土地整治措施,转化为有效耕地资源;n 城壕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681.70 公顷。耕地后备资源全镇共划分城郊融合类村庄 2 个、集聚提升类村庄 8 个、其他类村庄 2 个。各村村庄规划根据村庄不同类型,优化村庄布局,合理安排生产空间,打造宜居生活空间,保护修复生态空间,保护乡村历史文化,10、强化综合防灾,体现地域特征、民俗风情、民居风貌、农业景观等。镇村体系布局:规划形成“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体系结构。镇区:指城壕镇镇区所在地,以城镇开发边界为准。中心村:根据按照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半径、现状条件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共确定 2 个行政村为中心村。基层村:其余 9 个行政村规划为基层村。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主要为除已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村庄外的全部村庄,包含。定汉村、杨寺岔村、庙湾村。火连湾村、中塬村、香山塬村、牛家塬村。5.1科学确定村庄分级分类5、村庄建设与产业布局一轴:城壕川城镇发展轴,沿城壕川布局粮食种植带、精细加工产业带。四心:镇区综11、合服务中心、太阳村发展中心、定汉村发展次中心、城壕村发展次中心。五区:特色示范种养示范区(以杨寺岔村、庙湾村、庄科村、张川村为主的养殖羊、鸡、猪养殖产业)、三产融合经济发展区(以镇区综合服务带动周边农业发展,融合工业集中区建设)、林草栽种示范区(以牛家塬村、中塬村、火连湾村推进苗林培育基地向荒山荒坡推进,种植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及种植中药材)、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农旅融合带动区(以太阳村协同带动乡村农旅发展,融合城镇发展格局)。5.2产业布局引导规划形成“一轴四心五区”的产业布局。5、村庄建设与产业布局6、国土空间支撑保障体系6.1基础设施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电力工12、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供热燃气工程规划环卫工程规划以白龙江调水工程为水源;镇域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管网,给水管网沿主要街道呈环形布置,输水管线在沿途村预留给水接口,向周边村庄供水。规划在镇区新建 1 处 CNG 供应站/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镇域以瓶装液化气、煤气为主。至规划期末,全镇镇燃气气化率 90。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及综合处理系统。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收集处理模式。推进新一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加快5G 网络建设,扩大千兆及以上光纤覆盖范围。优化电网结构,满足各类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配电网架13、结构逐步完善、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智能电网。提高雨水排水防涝设施标准,加快市政排水系统建设与改造,完善雨水排水防涝系统,提高城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规划确定城壕镇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按7度抗震烈度设防。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国土空间支撑保障体系6.2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至2035年,城壕镇建成二级消防站1处(综合设置),农村居民点各建消防室1个。结合全镇医疗设施做好防疫工作,设立村镇两级防疫机构,配备专门的卫生防疫人员,完善镇区卫生防疫设施。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2014),规划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山洪防治标准为14、10年一遇,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10年一遇暴雨。加强抗震防灾系统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加强消防安全设施统筹公共卫生应急设施科学谋划人防空间结合人民防空发展需求及新形式下国家军事战略方阵要求,确定总体防护体系发展 目标及人防工程发展目标。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遗存的保护范围,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的真实性。7、历史文化与特色风貌7.1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稳步推进耕地提质改造。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8、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8.1国土综合整治对城壕镇地区散乱、废弃、闲置及15、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和城镇地区低效利用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进行调整改造,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建设用地整治水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加强全域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增强涵养水源能力,协同推进加强污水处理、增加沟渠水塘等水体自净能力等措施。推进坡耕地改造,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原则,采取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管控策,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构筑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防护体系。农用地整治9、镇区规划9.1镇区建设人口规模预测城壕镇中心镇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规模30.83 公顷。规划至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8.90公顷;工业集中区面16、积11.93公顷。建设用地规模居住用地为 5.31 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 28.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 8.72 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 46.16。商业服务业用地为 2.23 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 11.78。工业用地为11.93公顷,主要为工业集中区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为 0.23 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 1.23。公用设施用地为 0.95 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 5.03。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为 0.2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 1.39。留白用地为 1.20 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 6.33。建设用地布局主干道:镇区主干道为县道 019;从镇区南北方向穿过,道路宽度约为 10 米,连接 20117、 省道。次干道:主要为镇区内集散和分流主路交通,是内部联系道路次干道将主干道之间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道路网,建议道路宽度不低于 4 米,满足消防要求。9、镇区规划9.2镇区道路交通规划镇区道路网结构和布局规划利用镇区广场作为静态交通设施,划定停车位,面积为 0.26 公顷;镇区其他开敞空间作为临时停车场地,缓解交通压力。静态交通布局规划依托镇区主干道形成“非机动车+步行”通道,构建居民“非机动车+步行”的出行方式。规划依托镇区次干道构建城镇慢行休闲系统,是镇区内最核心的绿道系统;在广场和开敞空间、道路两侧增加绿化,打造慢行道路景观,推进人行步道、建设高品质休闲设施。慢行系统镇区规划9.3镇18、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划定社区生活圈按照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结合人口规模和步行范围内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原则,镇区形成 1 个十五分钟生活圈。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镇区规划9.4镇区四线管控 城市蓝线城市黄线将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纳入城市黄线,城市黄线 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进行管控。本次镇区内黄线包括供电、邮政等用地。规划黄线总面积0.94 公顷。在城镇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城市黄线按照在镇域范围推进村庄闲置19、废弃宅基地复垦,优化调整村庄用地结构布局,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持续推进镇域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快镇域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镇区范围内推进镇区风貌改造提升;完善镇区道路网骨架;完善村级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供热、消防、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10、近期计划与规划传导10.1近期建设计划近期建设重点村庄规划指引:按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分层、分级落实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刚性管控要求,分解落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等。单元划定指引:落实和承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目标、底线管控、功能布局、空间结构、资源利用等管控要求,促进规划意图、强制性内容和空间治理要求10.2规划传导11、规划实施保障坚持党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11.1实施保障领导强化规划纵向传导,落实上位规划刚性约束,细化下位详细规划;统筹专项规划横向传导。建立规划传导机制融入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严格规划修改审批制度,落实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制度,落实规划实施考核督查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和规划师下乡服务。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完善土地利用配套政策,财政税 收协同政策,完善空间治理政策。完善规划实施配套政策加强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