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2021-2035年)(35页).pdf
下载文档
上传人:Le****97
编号:1347848
2025-04-11
35页
951.80KB
1、 武都区角弓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公布稿)武都区角弓镇人民政府 2025 年 3 月 前言 为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立足角弓镇发展现状特征,有机融合上位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统筹安排全镇各项建设活动,推动村镇集聚发展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合理配置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兼顾开发与保护,整合优势资源,联动区域,促进角弓镇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武都区角弓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对陇南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实和深化,是对 2021 年到 2035 年期间角弓镇域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做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蓝图,是编制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开发保护底线,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标任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保障。I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1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的.1 第二章 目标3、定位.2 第一节 总体定位与对外形象.2 第二节 规划目标.2 第三章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4 第一节 总体格局.4 第二节 落实三条控制线.4 第四章 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5 第一节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5 第二节 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6 第三节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6 第五章 村庄建设及产业布局.7 第一节 村庄布局规划.7 第二节 产业发展策略.8 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9 第六章 国土空间支撑体系.9 第一节 道路交通设施.9 第二节 公共服务设施.10 第三节 公用设施.11 第四节 公共安全设施.12 II 第七章 历史文化保护.14 第一节 保护内容与目标.14 第二节 保护措施4、.15 第八章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16 第一节 国土综合整治.16 第二节 生态修复.17 第十章 镇区规划.18 第一节 城镇开发边界与功能分区.18 第二节 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8 第三节 重要设施建设.19 第四节 综合防灾减灾.22 第五节 控制线管控与风貌引导.23 第十章 实施举措.24 第一节 重点项目支撑.24 第二节 村庄传导落实.24 第三节 实施保障.25 附表.27 附表 1 国土空间规划指标表.27 附表 2 国土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29 附表 3 集镇区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表.31 1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的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落实陇东南城市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落实陇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的要求,统筹安排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角弓镇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第二条 规划目的 为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6、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立足角弓镇现状特征,全面落实上位规划,统筹安排全乡各项建设活动,推动村镇发展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合理配置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兼顾开发与保护,整合优势资源,联动区域,2 促进角弓镇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武都区角弓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第二章 目标定位 第一节 总体定位与对外形象 第三条 总体定位 根据宏观发展战略,结合角弓镇的发展基础、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态势,确定其综合定位为陇南市文旅融合发陇南市文旅融合发展风情小镇展风情小镇、武都区农贸7、综合发展示范镇武都区农贸综合发展示范镇。第四条 对外形象 角弓镇是武都的“西大门”。角弓地理环境优越,镇域内物产繁多,人文底蕴浓厚,盛产大米和菜籽油、渔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自然资源丰富,“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是“中国花椒之乡”;油橄榄产业可与地中海沿岸媲美,是“中国油橄榄之乡”;“米仓红芪”饮誉中外,有“千年药乡”之美誉;“阶州毛峰”、“栗香毛尖”茶叶色润清香,倍受青睐。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五条 总体目标 至 2025 年,全面优化角弓镇产业产业空间布局,以朝阳洞为核心,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同时,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实现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态空间山清 3 水秀、生活空8、间宜居适度。至 2035 年,角弓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已全面打造农旅融合示范镇,依托国家 3A 级景区朝阳洞以及目前正在打造建设的坪垭藏乡风情景区、角弓坝的油菜花,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实现旅游环线一日游,角弓打造成集自然风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第六条 分项目标 1.产业发展方面 规划加快构建以朝阳洞旅游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商贸业及加工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文化旅游、产旅相融,精三强二控一、三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框架。2.社会发展方面 建成适应需要的宣传文化机构和服务设施。为农村学生提供入学保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居民生活,办好镇中心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9、医疗覆盖率达 100%,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丰富居民业余生活。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道路畅通,城镇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完善,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管线敷设,供水设施完善,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4.环境建设方面 加强镇域绿化建设,建设生态型农村,实现经济、社 4 会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第三章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一节 总体格局 第七条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严格落实陇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10、035 年),确定角弓镇为城市化地区。第八条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通过对全镇现状的综合分析,山地生态农业与旅游重点发展区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主导,农旅融合为特色,油橄榄、花椒、油菜籽、中药材为支撑的产业体系,规划形成“一轴线、两片区”的总体布局。第二节 落实三条控制线 第九条 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面积 620.05 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 7.23%,在角弓各行政村均有分布,确保规划期内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不改变、面积不减少。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为 2145.02 公顷。第十条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两江一水”流域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生11、态 5 保护红线,面积 662.94 公顷。第十一条 落实城镇开发边界 落实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92.86 公顷,各项城镇开发建设需在开发边界内有序开展。第四章 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 第一节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条 耕地资源保护 1.数量保护 严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尽量不占和少占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做到先补后占。2.质量保护 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耕地防洪、排涝能力,提供农田节水灌溉能力;加强农田防护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体系,稳步提高农田防护能力,逐步提高土地平均质量等级和集中连片程度。积极推进耕地中坡度较大耕地及撂荒地的整治,可以降级的要进行降级,不可12、以降级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动撂荒地治理,综合采取动员群众“种”、引导合作社“转”、依托项目“治”等方式加以整治。第十三条 耕地资源利用 坚持农地农用,严禁非农化,稳定粮食种植规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6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果蔬种植等用地需求。第二节 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十四条 林草地资源保护 加强国土绿化和植树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第十五条 林草地资源利用 严禁各类建设占用生态保护区内的林草地资源,生态控制区内的林草地资源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采石、挖沙、取土,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用国家级公益林地。第十六条 林13、草地重点区域恢复整理 对境内林草地分布面积较广的区域进行恢复整理,共确定优先(生态保护红线内林草地)和次级(生态控制区林草地)两大林草地整治修复区,并配套以相应的措施;其中,规划近期,进行全面整治,规划远期,进行局部整治。第三节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十七条 水资源保护 1.数量保护 严格控制全镇包括镇域和镇区日均最高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推进全镇包括镇域和镇区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实现污水回收再利用。7 2.质量保护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制定规划近远期镇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第十八条 水资源利用 武都区属长江流域水系、白龙江上游,角弓镇有白龙江穿过,加强白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国土空间保护14、屏障作用。镇域内白龙江南部流经镇区及主要村庄,人口活动密集,列为水域生态治理区,减少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镇域内白龙江北部及其他分布有水资源的地区多以山地为主,较少有人口居住,列为水域生态保护区,与林草地保护相结合,注重水源涵养。第五章 村庄建设及产业布局 第一节 村庄布局规划 第十九条 镇村体系构成 按照行政村的地理位置、相关建设,构建“镇政府驻地镇域副中心中心村基层村”的镇村体系。第二十条 村庄分类 结合村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引村庄人口城镇化发展,角弓镇划定城郊融合类村庄 5 个、集聚提升类村庄 11 个、搬迁撤并类村庄 2 个。第二十一条 村庄职能体系 综合考虑各村15、现状、主导产业、用地布局以及发展意 8 愿,将镇域内行政村划分为综合服务型、文化旅游型、传统种植型、特色种植型、生态保护型等 5 个职能体系。第二节 产业发展策略 第二十二条 产业发展思路 通过梳理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优势,按照三产融合发展的途径,优化镇域产业体系,促进乡村振兴。以“农业+”为战略、一二三产融合为途径,推动镇域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梯田农业、陇上江南现代农业观光示范产业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文化+旅游:以朝阳洞历史文化和探花故里文化为载体,创新融合农业空间和服务业空间,打造文化旅游路线。农业+工业+旅游:结合中药材深加工,围绕乡村农产品加工主题,兴建、打造16、手工业文化体验经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二十三条 产业发展方向 全力推进“一米两油”特色产业发展(一米即角弓清水大米,两油即油橄榄和菜籽油)。陈家坝村拥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朝阳洞可发展文化旅游。打造陈家坝旅游服务区。改造现有集市,建设农贸市场便利居民生活,银行、超市、邮政邮寄、维修。硝坝子村有油橄榄园可发展现代农业观 9 光体验。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十四条 产业发展体系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大农业+智慧”体系,其核心为发展现代农业,角弓镇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其支撑为农牧产业,联合其他乡镇实施品牌创建行动,培育提升农产品品牌,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17、;其特色为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多重价值,提升价值链。第一产业优化种养结构,引导农业种植、畜牧养殖规模化发展;第二产业依托农业优势,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产业链;第三产业以角弓街村为核心载体,发展农产品物流、农业科技以及展销交易等。第二十五条 构建一心一轴三区的产业空间格局 角弓镇产业发展形成以种植业为核心,油橄榄、花椒、油菜花为支撑,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构建“一核心、一轴线、三片区”的产业空间格局。第六章 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第一节 道路交通设施 角弓镇对外交通主要为 212 国道、兰海高速、兰渝铁路,呈西北-东南走向,贯穿整个镇域。镇域内主要通行道路均 118、0 为四级道路,水泥混凝土结构。规划以现有道路为基础,顺应镇域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优化村庄道路路网,提高道路通行、照明、绿化条件,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对现有硬化道路破损路段进行修缮,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对现有砂石路段进行硬化,以实现镇村内道路硬化率 100%。第二节 公共服务设施 角弓镇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五大类。第二十六条 政务服务 各村均有村委会,镇政府位于角弓街村;规划继续沿用现有的镇政府、村委会办公楼,以及派出所等行政机构,从办公设施、办公环境等配套设施对其进行优化。第二十七条 公共教育 规划期内,全镇教育设施数量保持不变,但要逐步优化完善现19、状设施。第二十八条 医疗卫生 角弓镇镇区和各行政村现状医疗条件可以满足当地民众的基本需求,综合各种因素,规划期内全镇的医疗设施数量将维持现状,但要对现状设施进行完善。第二十九条 文化体育 对角弓镇现有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升级,添置文化设备和体育器材并投入使用。11 第三十条 社会福利 规划在角弓街村新建养老院一处,向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体育健身等服务。第三节 公用设施 第三十一条 给水工程 角弓镇全镇水源主要来自硝坝子水厂,各村均建有安全饮水工程,规划镇域用水由净水站统一处理然后输送到用户。供水管网采用环状和树枝状相结合的方式,供水管网沿主要道路敷设,供水主管管径为 DN1020、0,支管管径为 ND50。第三十二条 排水工程 规划排水体制采取雨污分流制。角弓镇沟渠沿主街道分布,所有明渠底宽约 600mm,深度约 1000mm。按照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及甘肃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相关要求,角弓镇综合采用集中处理方式进行污水处理。集中式处理方式分为连片集中处理和单村集中处理两种。第三十三条 电力工程 角弓镇域现有 35kV 变电站并逐步完善 10 千伏中压配电网络。35 千伏电力廊道控制宽度在 15-20 米。对镇内主次道路加装路灯,改善照明条件,新增路灯与原来相同或相近;在居民点主要道路使用抱箍太阳能路灯,将供电电杆与照明电杆合并,单侧交叉,21、灯高 5-8 米,间距 100 米。12 第三十四条 通讯工程 规划继续沿用现状通信及光纤线路,必要时对其进行扩容改造。对杂乱线路进行梳理捆扎,采用架空敷设,沿镇村支路单侧架设,与电力线路设在道路同侧。铺设光缆线路原则与电缆保持一致。规划期末,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100%,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30Mbps。第三十五条 环卫工程 按照“日产日清”、“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收集处置模式对镇区垃圾的进行收集与处理;更新和添置垃圾收集设施,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力争规划期末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 100%。规划期内引导生活垃圾不再填埋,规划在白22、草坝村新建一处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后统一运输到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后期逐步实现低温磁化焚烧炉处理模式。第四节 公共安全设施 第三十六条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角弓镇各村村委会设为防灾减灾的应急指挥中心,在各村卫生院配备应急医疗设施,2022 年,角弓镇每个村建设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是学校、广场、绿地、空旷田地,同时配备应急避险生活附属设施。13 第三十七条 消防工程 各类用地中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的设置,均应符合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1)中对农村建筑防火的有关规定。供水水源作为消防用水水源,在村委会、卫生室等人群密集场所增设消防栓,在人口集聚区域形成环支状管网23、,增加供水能力,保证消防用水的安全性。第三十八条 抗震工程 角弓镇抗震设防烈度为 8 级,根据建筑抗震设防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11)执行。加强预警预报,彻底展开排查;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设置转移安置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十九条 地质灾害防治 角弓镇处于秦岭东西褶皱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褶皱非常发育,使得河谷区斜坡稳定性较差,加之地形坡度大、夏季暴雨较多,土壤易受冲刷侵蚀,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角弓镇部分村处于滑坡、泥石流灾害易发段,要防范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护设施,消除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第四24、十条 防洪规划 角弓镇防洪的主要对象为白龙江,按 20 年一遇标准设防。并对河道两侧的护岸进行加固。加强预警预报;彻底 14 展开排查;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第四十一条 公共卫生防疫规划 为科学、有效、及时防范和应对角弓镇可能出现的疫情,认真做好监测、预检分诊和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第七章 历史文化保护 第一节 保护内容与目标 第四十二条 历史文化保护内容 角弓镇有朝阳洞等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较多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例如林家坪遗址、料高垃-瓜崖上墓群、水堆峪古寨、阶州城址、李家咀墓群、高崖坪墓群、玉25、皇观、朝阳洞石窟等。第四十三条 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是要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延续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保护村庄历史文化载体,合理利用、永续发展,传承传统文脉,弘扬文化特色。将朝阳洞朝阳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发扬文化,推广文化,继承文化。15 第二节 保护措施 第四十四条 落实保护范围 朝阳洞景区保护范围以院墙为主,院墙以外,向东、南、西延伸 100 米。第四十五条 保护措施 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一切修缮和新的建设行为均要求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26、行。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朝阳洞景区等进行分区保护,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其中,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为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周围不小于 6 米的防火间距,一级保护区内不得随意改变现状,不得进行日常保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必须维修时,应修旧如故,原汁原味。二级保护区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所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该范围内新、改、翻建工程必须在严格审批后进27、行,建设内容必须服从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其外观 16 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适应,建筑限定高度,建筑形式必须与被保护的文物一致。三级保护区也称为环境协调区,主要是控制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及风格、格局和轮廓线。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第八章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第一节 国土综合整治 第四十六条 农用地整治 通过田块整治、提升农田地力、建设田间灌排及农田输配电工程、整修和新建田间道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28、长期定位监测,完善农田管护利用等措施,加快各行政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坡改梯建设工程。整治内容主要包括修建水平梯田、配套田间道路、机械深松、增施有机肥、新建生产道路等。项目实施后,全镇耕地蓄水、保土、抗旱能力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工程。未利用地开发要坚持生态优先、以水定地、稳妥有序的原则,一般应控制在新一 17 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确定的宜耕后备资源范围内实施。第四十七条 建设用地整理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遵守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相关规划要求;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29、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对村庄现有已经搬迁空置的宅基地和规划预拆迁宅基地进行复垦;对于圈地未有实质性利用的土地进行复垦或安排急需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建设经营性建设项目。第四十八条 人居环境整治 聚焦高速公路、212 国道两侧、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对乱堆乱放、枯枝烂叶、杂草杂物和生活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全面提升路域环境。加强镇域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打造现代绿色城镇。第二节 生态修复 第四十九条 积极推进造林绿化空间建设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点关注镇域内的生态修复,有计划实施生态防护林建设和退化防护林修复,有效增加林地面积。坚持以水定林,宜30、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通过补植补造、森林抚育等措施,实施天然林、生态公益 18 林保护以及退化林修复等工程,提升林地质量。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造林绿化空间,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五十条 加强河流水系治理 规划期内加强白龙江干流角弓镇半山上段、下候子段及青家坝段河堤工程;白龙江干流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构林坪段、白鹤桥段消坝子段防洪治理工程建设,保障白龙江沿岸群众生命安全。第十章 镇区规划 第一节 城镇开发边界与功能分区 第五十一条 城镇开发边界 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角弓镇城镇开边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角弓镇区、另一部分是坪垭藏族乡安置区。第五31、十二条 功能分区 镇区分为 8 个功能区,分别为综合服务区、居住生活区、商业商务区、绿地休闲区、战略预留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和交通枢纽区。第二节 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五十三条 优化调整各类用地 在充分保留现有建筑的基础上,全面优化道路交通体系,打通镇区内的断头路,构建高效、便捷、完整的道路 19 交通网络。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确保居民出行更加顺畅。同时,规划新建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公共服务设施将与现有建筑和道路体系有机结合,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镇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第三节 重要设施建设 第五十四条 交通设施建设 围32、绕全镇居民“出行快捷”所需,G212 国道贯穿整个镇区,主干路、干路、支路的的交叉,方便人们的出行。G212 镇区段入口至镇区南段,增加线路为城市主干道使用。经镇政府、中学、医院路段在现状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将道路联通,对原有道路进行绿化、亮化工程,方便人们的生活通行需求。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位于角弓镇陈家坝村,兰海高速从安置区西北部穿过,兰渝铁路从南侧穿过,安置区内部道路以莲花花瓣为路网结构,规划期内不涉及区级道路设施的新建,保持道路现状,不对道路进行扩建,改建,对于破损道路进行维修,定期开展道路养护、绿化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第五十五条 公用设施建设 1.给水工程 角弓镇水源主要来33、自硝坝子水厂,实现集中供水。给 20 水管网系统采用生活统一给水系统,供水主管径为 DN100,次管径为 DN50。给水主干管沿街道主干道布置,给水管网供水压力要保证市政消防栓流量不小于 15 升/秒,压力不低于 0.1MPa。坪垭藏族乡安置区位于角弓镇陈家坝村,饮用水水源地位于距安置地 8.35km 处的坪垭乡腰道村酒坊沟,为沟溪水,给水主管管径为 DN150,给水支管管径为 DN100。2.污水工程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管网采用重力流,沿道路两侧埋设,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到污水处理站,排水主管管径为 DN300,支管管径为 DN150,入户管径 DN100,采用UPVC 平壁管,采用 HD34、PE 双壁波纹管。在安置区东北侧与白龙江之间,区域的相对最低处,建设污水处理站一处,对安置区污水进行处理。污水主管管径为 DN300,污水支管管径为 DN150。3.电力通讯工程 采用原有电力线路,规划期内将不再敷设,道路照明以太阳能灯为主,实现节约原则。电力线路引自角弓 35kV变电站,镇区供电电压为 10kV 至规划期末仍能满足供电要求,角弓有电信所、邮电支局,至规划期末移动电话普及率 100%。安置区电力为居民生活用电及公共设施用电,电源为角弓镇 35kV 变电站,电信线接角弓镇乡镇电信主线,沿主 21 要道路进入安置区内。4.燃气工程规划 日常做饭采用传统燃煤、秸秆和柴火等,规划期内无35、燃气设施及管网新建计划,逐步引导推广沼气、罐装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5.环卫工程规划 垃圾通过垃圾中转站统一运输至马街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后期逐步实现低温磁化焚烧炉处理模式。第五十六条 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镇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服务半径,新建一处社会福利用地,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康复等服务。行政办公:镇政府、派出所等团体机关齐全,规划期内不在新建,只对原有设施修缮升级。教育医疗:镇区有中小学、幼儿园,镇区及周边村庄适龄儿童均在此处上学,规划将原有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升级,更新和添置医疗器材,规划对卫生室电路进行检修,以满足医疗用电需求。文体设施:在高坪村有活动广场一处。社会福36、利:新建养老院一处。22 第四节 综合防灾减灾 第五十七条 综合防灾减灾 建立综合防灾指挥中心一个,位于镇政府内部,负责制订地震应急预案。指挥中心下设各专业组,负责本区的疏散、安置、灾情汇报和组织抢救工作。将镇区的广场、绿地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健全完善供水供电等城镇生命线系统,保证镇区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服务系统,从站点和系统布局、抗震设防、应急措施等方面加强抗震能力。第五十八条 消防规划 鉴于规划镇区的实际情况,结合镇政府救灾指挥中心设置消防指挥中心,主要负责规划区内的消防。逐步配备勤务车、抢险救援车等车辆,建设较先进的有线无线火灾报警与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有规划镇区设置微型消防站。37、第五十九条 防洪规划 防洪的主要对象是白龙江,按 20 年一遇标准设置堤防。镇区地势相对平坦、坡降小,加之局部地区低洼,雨季易发生内涝受淹现象。规划采取以下防洪除涝措施。第六十条 抗震规划 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角弓镇镇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23 第五节 控制线管控与风貌引导 第六十一条 主要控制线管控 1.绿线 指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镇区建设范围内绿地的管控范围,主要包括防护绿地、公园、广场用地范围。2.黄线 指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范围,包括燃气、消防、供水等。第六十二条 风貌引导 镇区的风貌引导主要从“生态环境要素、38、公共空间、公用设施、民居建筑”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指引。生态环境要素界面进行管控,总体引导要遵循“顺应肌理、协调自然、景镇一体、和谐共融”方式建设,管控要求禁止在村庄建设中破坏山体、水体、肆意侵占永农等行为,居民点建设应顺应自然环境进行布局,采用“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方式进行建设。公共空间风貌引导采用增加镇区居民健身设施、休息座椅、廊架、植物造景等方式,强化公共活动场地的功能复合性,并增加公共空间绿化。公用设施风貌引导以“整洁有序、原生乡土、舒适适宜、经济实用”的方式进行建设,与当地建筑风貌相协调,尽可能使用当地建筑材料。24 民居建筑风貌引导结合镇区居民房屋改造,拆除违章建筑,对沿路建筑立面进39、行修整,既保持统一协调的立面效果,又注重体现乡土特征、地域特色和传统风貌。第十章 实施举措 第一节 重点项目支撑 第六十三条 重点项目建设 角弓镇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以道路设施的建设以及产业的建设为主,加强相关风貌的建设。相关项目建设见附表。第六十四条 近期安排 按照角弓镇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该镇有关部门在 2022-2025 年之间应将上述项目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配套以政策资金进行选址建设,以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的顺利实施。第二节 村庄传导落实 第六十五条 指标分解落实 规划期内,由镇级向各行政村落实分解指标,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等。各村指标分解情况见附表。1.40、永久基本农田 武都区划分角弓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620.05 公顷,按 25 照行政区划,划分各行政村到规划期末应该保有的永久基本农田量。2.耕地保有量 规划期末角弓镇耕地保有量为 2145.02 公顷,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各行政村到规划期末应该遵守的耕地保有量。3.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武都区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角弓镇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662.94 公顷,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各行政村到规划期末应该保有的生态保护红线。第六十六条 村庄规划传导 角弓镇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各行政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具有较强的指引作用。第六十七条 详细规划传导 首先要将角弓镇规划近期需要在村庄内布局的重点项目进行落实,根据相关指标41、,对项目选址及规模进行修正。其次,镇级规划要对村容村貌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朝向、外立面等进行规划管控。第三节 实施保障 第六十八条 组织领导 由市、区级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负责规划实施,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推进乡镇规划的实施措施,按照近期项目计 26 划制定乡镇年度工作安排及重点项目的部署;监督检查各年度工作的推进、执行情况。第六十九条 政策机制 由市、区级人民政府牵头制定相关激励、资金筹措、帮扶政策,保障民生工程及重点项目的推进。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测评估及实施管理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与保障。第七十条 资金保障 由市、区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建立多42、元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其有关制度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一方面,将明确规定的政府财政收入中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部分,足额用于规定领域。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国土空间规划资金。另外,探索建立基于市场机制和跨地区、跨区域补偿机制的资金筹措机制。第七十一条 人才支持 由市、区级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负责,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应安排专业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保证角弓镇国土空间规划顺利编制与实施。27 附表 附表 1 国土空间规划指标表 编号 指标项 基期年 2025 年 2035 年 指标属性 备注 1 耕地保有量(公顷)2145.02 2145.02 2145.0243、 约束性 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620.05 620.05 620.05 约束性 3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公顷)662.94 662.94 662.94 约束性 4 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预期性 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5 森林覆盖率()预期性 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6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预期性 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7 湿地保护率()预期性 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8 水域空间保有量(公顷)175.26 175.29 175.29 预期性 9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约束性 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10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公顷)4.44、31 4.31 预期性 新增建设用地4.31 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增加54.71 公顷,村庄建设用地减少41.63 公顷,采 28 编号 指标项 基期年 2025 年 2035 年 指标属性 备注 矿用地减少 0.97公顷,铁路用地减少 2.31 公顷,公路用地减少 5.49 公顷 11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公顷)54.71 54.71 预期性 现状 202 用地38.19 公顷,规划 202 用地92.90 公顷 12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预期性 13 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人均 GDP(万元/公顷)、地均 GDP(万元/公顷)、万元GDP 耗水量(立方米/万元)45、预期性 特色指标 29 附表 2 国土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三大类 用地类型 现状用地面积 现状用地比例 规划用地面积 规划用地比例 增减面积 增减比例 农用地 耕地 耕地 2168.56 25.27 2172.60 25.32 4.04 0.05 园地 园地 980.82 11.43 980.84 11.43 0.02 0.00 林地 林地 1201.65 14.00 1204.06 14.03 2.41 0.03 草地 草地 3183.83 37.11 3178.78 37.05 -5.05 -0.06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农村道路 85.95 1.00 82.49 0.96 -46、3.46 -0.04 设施农用地 1.70 0.02 1.70 0.02 0.00 0.00 陆地水域 坑塘水面 3.08 0.04 3.08 0.04 0.00 0.00 沟渠 1.93 0.02 1.93 0.02 0.00 0.00 其他土地 田坎 197.66 2.30 197.61 2.30 -0.05 0.00 建设用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建制镇用地 38.19 0.45 92.90 1.08 54.71 0.64 村庄用地 264.29 3.08 222.66 2.60 -41.63 -0.49 采矿及盐田用地 44.38 0.52 43.41 0.51 -0.97 -0.01 47、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1.16 0.01 1.16 0.01 0.00 0.00 30 三大类 用地类型 现状用地面积 现状用地比例 规划用地面积 规划用地比例 增减面积 增减比例 交通运输用地 铁路用地 23.32 0.27 21.01 0.24 -2.31 -0.03 公路用地 115.93 1.35 110.44 1.29 -5.49 -0.06 公用设施用地 水工设施用地 6.87 0.08 6.87 0.08 0.00 0.00 未利用地 湿地 内陆滩涂 53.18 0.62 53.20 0.62 0.02 0.00 陆地水域 河流水面 175.26 2.04 175.29 2.04 48、0.03 0.00 其他土地 裸土地 12.53 0.15 10.25 0.12 -2.28 -0.03 裸岩石砾地 20.13 0.23 20.13 0.23 0.00 0.00 31 附表 3 集镇区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用地编号 用地类型 规划基期年 规划目标年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07 居住用地 66.25 71.35 52.35 56.38 08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6.28 6.77 8.00 8.61 09 商业服务用地 2.51 2.70 3.63 3.91 10 工矿用地 1.09 1.18 1.11 1.19 11 仓储用地 0.00 0.00 0.42 0.46 12 交通运输用地 1.96 2.11 11.26 12.12 13 公用设施用地 0.29 0.31 0.32 0.34 14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2.56 2.76 4.51 4.86 16 留白用地 0.00 0.00 0.12 0.13 17 镇区其他用地 11.91 12.83 11.14 12.00 合计 92.86 100.00 92.86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