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方案(2021-2025年)(22页).pdf
下载文档
上传人:Le****97
编号:1256905
2024-11-13
22页
621.51KB
1、-2-“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筑牢体育强国根基、迈向体育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时期。为推动郑州市体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城市品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重要作用,根据 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结合我市体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新征程(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2、体育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体育全面、规范、快速发展,为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88 平方米,拥有各类体育场地 28728 个,新增改造社会足球场地 210 块,体育场地总面积(含学校和社会场地)2374.38万平方米,体育人口达到 35.6。建成市奥体中心,新建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 6 个、全民健身广场示范工程14个。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逐步形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覆盖率达 100,-3-乡镇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 10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在全省率先达到 100%。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 100。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3、基层体育组织全面加强,基层健身指导站点达443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 37066 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运动员取得亚运会金牌 1 枚和全运会金牌 12 枚、全国二青会金牌 46 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明显,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逐步完善,创办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2 个、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3 个,业余训练注册运动员达 11500 多人。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积极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建设了一批校园足球试点学校。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1 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单位 1 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8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中国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14、 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2 个。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连续 4 年获得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销售体育彩票 180.53 亿元。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郑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国际马拉松赛、郑开马拉松赛、世界赛艇挑战赛、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郑州赛区)等国内外知名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出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增强了郑州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全国看,新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4-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5、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为体育发展提供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将更加有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业态结构融合升级将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新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以及城镇化建设将赋予体育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环境。从全省全市看,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委寄于厚望,要求“必须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郑州市规划到 2035 年,基本建成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在现代化方面,综合经济6、实力进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要求体育发挥其功能,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在国际化方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大循环节点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联结点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先行区。这要求体育发挥外交功能,成为郑州对外开放的先行军。在文旅方面,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郑州标识的文旅品牌和文旅名片,成为-5-古今相映生辉的国7、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独特魅力的黄河流域国际旅游门户,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得到广泛认同,建成具有黄河流域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这要求体育加强区域合作,提升体育资源配置功能,引领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这既是对体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是对体育供给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从现状看,与全市人民的期盼、与体育强市的目标、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我市体育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率、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还不够高;竞技体育形势依然严峻,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业余训练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规8、模较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体育文化教育、行业作风、发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科学谋划、奋力作为、创造新的业绩。(三)二三五年体育发展远景目标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以国际体育赛事名城为标志的现代化体育强市。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知名度大幅跃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前列。实现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青少年体育素养大幅-6-提升,体能体质显著改善。竞技体育竞争力持续提升,涌9、现一批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优秀运动员。国际国内体育赛事集聚,体育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传播力、凝聚力、感召力明显提升,体育文化品牌、作品、阵地规模效应凸显,体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郑州城市精神的重要名片。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郑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强化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意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1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方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造福人民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推动郑州体育事业奋力上高原、成高峰,努力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7-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为体育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郑州建设,把体育作为促进人民健康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民事业来抓好,激发11、市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城市民生供给水平。坚持改革创新。发挥政府对体育发展的引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体育资源有序流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开创体育发展新格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遵循现代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体育多元功能作用,把体育作为郑州融入以国内大12、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立足郑州、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积极向国内外引资、引技、引智,提升郑州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牢固树立-8-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细化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三)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42.5%以上,人均体育13、场地面积达到 2.6 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3.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2.3%;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 35%以上,体育成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部分项目取得新突破,在省队和国家队专业运动员达到 350 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达到 4 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展示郑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 10 个,14、创建全国体育示范单位 1 个,体育彩票年度销售居全省前列,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500 亿元,体育与教育、医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体育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9-三、“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主要任务(一)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编制出台郑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结合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扩容升级。15、公益性项目由市财政投资建设,可经营性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撬动市场资本建设运营。鼓励利用社会资本、文旅集团、专项基金等进行投资,或将闲置存量资产货币化进行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基础健身设施。积极构建以县市区级健身中心为引领,以乡镇街道级健身中心为特色,以社区级健身中心为基础,以街区运动角为补充的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健身的需求。“十四五”时期“两场三馆”和“一场一馆”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建、改建标准体育公园 15 个和儿童体育公园 1 个,新建体育场地不少于400块,其中新建足球场地 230块。推进重点健身设施项目。坚持规划先行,做到“价值规划、功能规划、产品规划、运营规划、建筑规16、划”五规合一。加快建设郑州市市民健身中心。以项目为抓手,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鼓励在其沿线建设体育公园、体育-10-小镇、健身步道、健身驿站、骑行绿道、体育综合体,形成沿黄体育风貌带;深挖城市体裁,将体育设施建设融合特色文化供给、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旅游等,建设具有郑州特色的区域文化、民生产业的综合 IP,努力实现“一区一特色”“一区一品牌”;充分发挥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四个中心”的“龙头”作用,以奥体中心为依托,周边布局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小型健身园等更多体育设施,增加支撑力和吸引力,推动产业发展。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创建体育健康为主17、的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严格落实体育设施建设要求。新建居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健身馆等设施。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紧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不具备标准健身设施建设条件的,鼓励灵活建设非标准健身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并对社会提供健身服务。完善智慧健身设施布局。加大智慧健身设施投入,整体布局、分类推进智慧公共体育设施、平台、公园、场馆、项目建设,使市民获得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智慧18、化的运动体验,真正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健身设施更新维护。坚持均等、公平、公益等民生属性,-11-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工程、乡镇体育工程持续全覆盖。实施国标 GB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加强器材维护和巡检,保持健身设施完好率。对达到使用年限健身路径和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器材进行更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安全的健身设施和健身环境。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丰富完善体育服务功能。专栏专栏 1 119、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完善城市社区“15 分钟健身圈”、努力构建“10 分钟健身圈”。积极构建县市区级健身中心为引领,以乡镇街道级健身中心为特色,以社区级健身中心为基础,以街区运动角为补充的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新建、改建标准体育公园 15 个和儿童体育公园 1 个,新建体育场地不少于 400 块,其中新建足球场地 230 块。加大冰雪场地设施供给,改造提升现有滑雪场地,增加滑冰场地数量。支持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冰雪场地设施,鼓励现有场地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或改扩建。推动健身设施对外开放。公共体育场内年免费开放天数不少-12-于 330 天;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不低于 720、0%。加快建设郑州市市民健身中心。(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完善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完善组织体系。切实发挥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职能,坚持联席会议制度,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充分发挥各基层体育协会、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功能,加强全民健身辅导站点和社会体育指导队伍建设,鼓励自发性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健身组织,逐步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丰富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我参与、体育强市我添彩”主题,创新发展“全民健身百项赛事活动”、“千村百镇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快乐家庭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和“黄河系列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好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活动月、全民21、健身日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推动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播体操和工间操活动。强化项目推动和综合保障,激发社区组织协办赛事活动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全面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次联动的社区运动会。加强健身指导。推进市、区县(市)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规范化建设。推动“体医融合”制度化,探索国民体质监测-13-与医院、高校结合的新模式,在试点医院设立科学健身门诊。联合市卫健委建立“运动医学模式”人才结构试点,聘请相关专家,培养出具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发挥“运动医学”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22、康深度融合。发展智慧体育。推进“互联网+健身”,积极推进 5G、8K、VR 等技术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应用,支持直播、短视频、游戏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依托现有平台和资源,以 app、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建立“郑州体育”平台,集成我市公共健身设施布局、科学健身知识、赛事活动组织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等内容,实现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和赛事报名等功能。鼓励各部门各单位正在开展或拟开展的线上线下赛事活动自愿加入平台,为相关活动提供组织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居家健身。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23、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健康郑州行动系列工作中,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鼓励各部门各单位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开办居家健身课程和健身培训。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直播活动,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14-专栏专栏 2 2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举办好郑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大会。打造 15 个自主品牌赛事。以郑州国际马拉松赛事为龙头,市级至少打造 10 个以上、每个区县(市)至少打造 5 个以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并形成届次。组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和“24、走基层、送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低于5 万人次。(三)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争光出彩能力参加赛事出彩。优化人才选拔、培养、输送工作,合理统筹,靠前保障,力争参加青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实现突破。全力备战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省运会,确保全项目、全组别组队参赛,并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优化项目布局。以体校、少体校为龙头,加强对后备人才基地、传统项目学校、单项协会、社会俱乐部等组织的管理,完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优势项目,补齐短板项目,重点发展田径、游泳、体操 3 个基础大项,足球、篮球、排球 3个大球项目,短道速滑 1 个冰雪项目,乒乓球25、羽毛球、射击 3个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和武术套路、散打、自行车 3 个郑州传统优势项目。加快发展体操(蹦床)、举重 2 个国家奥运优势项目,-15-击剑、跆拳道 2 个国家潜优项目和皮艇、赛艇、国际式摔跤、现代五项 4 个郑州潜优项目。深化体教融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学校、民办体育培训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业余训练与学校体育接轨,加强对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的评估和指导,探索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与教育部门整合体育赛事,共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继续扩充体教结合训练点,鼓励各项目与学校联合26、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使全市中小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在提高我市青少年健康水平过程中挖掘优秀后备体育人才。专栏专栏 3 3竞技体育提升工程竞技体育提升工程深入贯彻体教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融合资源,构建学校、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多方合作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量达到13000 人,每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 50 名优秀后备人才。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制定青少年体育赛事名录。定期举办市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锦标赛,增加比赛设项,扩大青少年参赛覆盖面和参与度。鼓励社会力量承接、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常态化开展。开展27、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监督-16-工作,建立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引导其健康规范发展。制定郑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定与管理办法,评定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50 所,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四)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布局。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力争建立一批有规模、高产出的体育企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招引国际国内著名体育企业落户郑州。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扩大体育产业供给,推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重点推动武术28、象棋等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支持登封建设少林武术产业集聚区,支持荥阳打造世界象棋文化之都,支持上街区发展航空运动,鼓励巩义、登封、新密发展冰雪运动。积极培育和引进冰雪产业企业,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兴办培训机构、举办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健身教练、体育经纪人、体育公司等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创新发展时尚体育,鼓励社会体育企业策划举办空手道、冲浪、攀岩、滑板、健美、体育舞蹈、体育模特等时尚体育赛事,让市民有更多机会亲身体验新潮与精彩,在提升幸福-17-感中激发体育消费热情。组织居家健身挑战赛、达人秀活动,开办线上马拉松29、智力运动会等网络赛事,努力形成体育消费线上、线下、居家、户外共同发展新业态。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延长体育活动时域,嵌入文旅元素,开发夜间、假日体育消费新空间。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升级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产业集聚区等消费新场景。优化体育消费政策。支持区县(市)因地制宜创新出台促消费举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发放健身消费券等途径,充分释放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激发体育消费热情,培养大众体育消费粘性。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空间,促进健身休闲、健康疗养、竞赛30、表演产业发展。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承办重大赛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郑州特色”,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积极挖掘高端赛事的潜在资源,持续放大赛事综合效应,发挥赛事对餐饮、住宿、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领域拉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举办好郑州马拉松、郑开马拉松、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等品牌赛事。举办黄河马拉松。积极申办“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郑州“山河祖国、古今辉映”地域-18-特色优势,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中岳嵩山、天地之中”优势,以举办郑州国际31、少林武术节为载体,打造环嵩山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满足消费者抵达目的地的核心诉求,丰富参与者对郑州饮食、文化、历史、特产的消费需求。发挥“母亲黄河、民族之魂”优势,以举办黄河文化月活动为载体,筹办沿黄国际马拉松赛和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结合黄河沿线自然生态优势,在黄河沿线统筹布点,打造足球场、篮球场等全民健身场地集群,形成聚集效应,探索以黄河元素、郑州特色为主题冠名的固定的周末联赛、全民健身活动等品牌,逐步形成引流推广效应。鼓励建设康养产业集聚区,培育体医结合、运动康复、运动健康管理等新兴产业,促进健身休闲运动、运动康复技术、健康医药、食品保健、医学技术等领域的融合,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32、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体育文化与属地历史文化融合,发挥“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优势,以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载体,鼓励举办全球华人寻根体育活动,领略中原文化独特魅力和新时代郑州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昂扬风貌。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健全高危险性体育经营项目审批程序和管理制度。推进“双减”工作,建立健全课外体育培训行业监管政策法规,完善审批流程。推进行政综合执法,探索体育消费市场综合监管。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市场的配置作用、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体育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体育-19-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体育企业信息归集机制,健全33、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优化体育经营市场营商环境。专栏专栏 4 4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支持登封市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培育一批知名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培育 2-3 个知名武术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打造 2-3 个武术竞赛精品项目。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 亿元。专栏专栏 5 5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工程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工程积极引进世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承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郑开马拉松34、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引进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世界和全国顶级电竞赛事,打造以电竞为主题的潮玩专线,与文化旅游、步行街、夜间经济中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空间深化联动。吸引更多国内外选手来郑参赛,将我市打造为国际体育赛事名城。(五)繁荣发展体育文化,弘扬体育文化精神-20-发挥体育文化作用。深入挖掘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积极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充分发挥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作用,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35、神动力。加强运动员青少年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教育,精心培育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挖掘和保护体育文化遗产,注重弘扬运动项目文化,普及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梳理运动项目文化发展史,提炼其独特的精神实质,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抓好体育文化宣传。加强体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大对体育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赛事、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宣传力度,塑造新时代体育形象。加大体育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品牌俱乐部、品牌健身活动,扩大其影响力。建立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体育改革发展营造36、良好舆论环境。建设体育文化阵地。推动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各类博物馆开展体育类展示展览活动。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健身娱乐、体育传媒、体育出版、音像制品、体育广告、集邮收藏等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充分利用影视、文学、音乐、美术、-21-舞蹈、绘画、雕塑、动漫、摄影等各类文化形式,开展体育文化艺术创作,形成郑州体育文化高地。专栏专栏 6 6 体育文化建设工程体育文化建设工程培育具有郑州特色的体育赛事,丰富各类赛事活动体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深入挖掘郑州古今相映生辉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独特魅力的黄河流域体育文化精神底蕴,形成沿黄体育精神风貌带。加强对少林武术文化的系统研究,推动少林武37、术标准化建设。加大荥阳楚河汉界历史文化宣传力度,弘扬中国象棋文化,打造中国象棋之都新名片。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领导,树立新时期体育发展观念,健全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强化市和区县(市)各级政府责任,完善体育部门牵头、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体育与发展和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委、园林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的长效协同工作机制,区县(市)政府建立完善设立乡、镇、街道体育组织工作管理机构,明确权责,建立健全社区专职人员管理机制,将-22-体育工作绩效纳入到政府考38、核测评体系中。定期研究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政策举措,落实责任分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确保规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完善相关政策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发展的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建立可持续的乡、镇、街道、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机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39、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布局职能和属地的管理维护职能,切实做好体育设施的使用维护工作,提高使用效率,杜绝固定资产流失。各级政府要统筹辖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与体育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全域体育项目和体育产业用地保障措施。落实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三)监督规划落实建立规划实施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组织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重点评估实-23-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规划实施建议,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完善对规划主要指标的监测、统计、考核制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和总体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及时公布实施进展,畅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社团组织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共识,集全市之力、全市之智,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规划目标如期完成。